.

当年叙述过去,明月外宣未来娱乐

白癜风的症状 http://m.39.net/pf/a_6746049.html

作者/姜东瀛

中国共产党87岁生日这一天,也是距离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一个月零八天之际,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播了一期节目:

风头无两的草根新锐作家“当年明月”登堂入室,与窦文涛、马未都两人侃侃而谈。非常有意思,他们仨都属羊,“当年明月”小窦文涛一轮,窦文涛小马未都一轮,三个人,两对儿哥们儿,一对儿爷们儿。

是不是三羊开泰的收视率彩头,播出效果不得而知,但是当年明月已走向公众面前。

北方人,素来有一个以讹传讹的民间说法,认为属羊的命可能不好,然而哪是那么回事儿。

七册宏宏巨著《明朝那些事儿》,在年的时间点,其实还没收尾,南明弘光朝的部分没写完。

社会上第一波“明史热”什么时候兴起的,不知道,无从追溯了。但“当年明月”把很多年轻人、网虫从网络虚拟聊天、网游联机对战中,拉回来专心扒帖子“爬楼”看点儿文字,继而让他们重新又拾起了书,可谓功德无量。

识字儿的、坐的住的、有点耐心看故事听故事的,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总是在惊叹:我靠,历史还可以这么写我的天哪。

这情景像极了年倒推它二十来年,当年大家怎么看王朔。马未都做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时候,第一次看王朔的手稿,忍不住拍腿叫绝:这特么孙子,怎么竟说“人话”写小说,丫真贫。

年代,无数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看王朔文字是马未都这感觉。

湖北籍作家、干部子弟“当年明月”不见得怎么幽默,但是放松、活泼、风趣、娓娓道来的话语范式,把口语化写作发挥到了极致,在论坛时代、博客时代提前创造了“自媒体”的光环,以至于一发不可收,衍生了直到现在还管用的IP效应。

“当年明月”就是初代网红之一,比痞子蔡、木子美晚一些,但比芙蓉姐姐和凤姐还是早。一个虚拟的天涯论坛“天涯煮酒”版块,无法想象七八年后的“自媒体”和“IP”专属文化概念,更无法想象,变现能力和商业价值爆棚的“当年明月”,原来是一个中国版的J-K罗琳式人物。

与“当年明月”相媲美的后生可畏者,天下霸唱、南派三叔、天蚕土豆、唐家三少、马“亲王”伯庸都是,然而对不起,“当年明月”和马伯庸归不到“小镇网文家”这一列,理由很简单,两位的作品,能够穿越读者代际,用现在的话说,破圈儿,50后到00后,他都能看。

《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当然非常棒,是娱乐商品中的快餐极品,特别有创意、开脑洞、富含想象力,描绘的瑰丽奇观世界,直接作用于影视改编的江湖,为题材多样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不过,《明朝那些事儿》与《长安十二时辰》,则更深刻和独到一些,因为,赓续着一些经典价值,厚植于文化传承的血脉。

“当年明月”之后,我们看到了雾满拦江、关河十五州等写清史、写民国史抗战史的通俗文学创作潮流,我们也会重新去读读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在网上热捧的学者型作家,专门研究张居正、曾国藩和乾隆爷并颇有建树的张宏杰。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事件不同角度的新表述,历史人物的重构解读和再画像,好有意思的呦,看着看着,感觉思绪就不知不觉飘到了巅峰。曾经,那个写“咪蒙”大火的马小姐,在做记者的时候,也搞过类似的东西,叫作“圣人请卸妆”,出版过,但抱歉卖的不好,苛刻的历史观和毒蛇的情绪化行文语言,很难令人不遗忘。

“当年明月”很尊重一位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这也许是游击队渴望加入正规军的拜码头找靠山心态,但毛佩琦老师无私的把他推介到“明史学会”这个相关领域最高规格的圈子,的确让人感到心头一暖和知识分子的真诚。就在“当年明月”和毛佩琦产生化学反应,搭建出互相欣赏的特殊情谊前几年,郭德纲获得了侯耀文的扶持,省了很多力气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久后,名不见经传的张宏杰得到了清华大学著名学者秦晖的赏识而顺利把博士后论文变成一本畅销书《曾国藩的侧面与正面》,秦晖教授的性格和仪表,就像活在八十年代的人间没出来,他收学生只看学生的硬核功夫。

郭德纲常挂嘴边的老话没错,“七分能耐,两分运气,一分贵人扶持”。

当年明月跟窦文涛说“我和我的老师毛佩琦有一次聊天”吧啦吧啦,是在由衷赞赏毛佩琦普及“明史”教育的中立持平、均衡客观、置身事外。可是谁又知道,“当年明月”,念书时却是严重抗拒文史类的科班教育,而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是有刺儿头的,研究“民国”的张鸣,喜欢大鸣大放,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公知”的姿态在早年活跃于学术界。

“当年明月”的感受我能捕捉到,我在二十岁的年纪,看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几代改版若干文史学家的开坛授业,那是纪连海、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于丹一浪火过一浪的电视学术明星换种腔调说“评书”的时代,但让我最舒服的节目,却是毛佩琦老师讲明朝十六帝,讲郑和讲刘伯温,甚至后来听说他讲了《中庸》这样的国学。

毛佩琦最大的特点,是讲课语言极其温柔易懂,逻辑框架不绕,言简意赅,话语连贯性自然流利,口齿清晰,节奏得当,从不故弄玄虚也不装。

很多学者上电视,甚至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