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央视科教频道的一档名为《百家讲坛》的栏目火爆荧屏,节目以“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家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尽管后期出现了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正是因为看了这个节目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为这些专家学者的解读,那些原本艰深的学术不再晦涩,而传统文化离我们普通百姓也更近了。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随着近几年火爆异常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开播,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孩童都能随口吟诵。与之相比,同为传统文化精萃的“琴棋书画”却离我们普通百姓尚有一段距离。唐人张灿曾写道: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留下的灿烂文化,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
少时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木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止一次遥想祖国的山川之美。其实山川之美,不仅在前人的诗词间,也在我们的古画中。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年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古画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同样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普通大众对古画并不十分了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想了解古代绘画的我来说,同样也需要“一座联结普通百姓和古画之间的桥梁”。就在此时,我看到了苏三公子所著的这本《古画风雅》。
苏三公子,本名苏春玲,古画爱好者,有多篇小说、散文、书画评论发表于各类杂志,并编辑出版多本图书作品。《古画风雅》是她这些年来研读古画的心得体会。
我曾经看过几本介绍西方艺术史的书籍,相比之下,苏三公子的这本《古画风雅》给我带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看西洋画时,我只是一个局外人,并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而在看古画时,我却完全沉浸其中。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古画自身的魅力,还有作者讲述的功劳吧。
如果你想用最短的时间来了解中国古画,《古画风雅》无疑是最合适的。我用三个字来简单概括下对这本书的印象,那就是广、趣、雅。
先说广。
《古画风雅》甄选顾恺之、米芾、文徵明、唐寅、赵佶等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五代至明清时期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演变脉络。覆盖范围大、全面系统,此为一广。
在此基础上,苏三公子发散思维把古画当成历史资料去研读,蕴含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诗词文学、历史与美学知识。从画面内容到作画技法再到画面背后的意义,包括画作的创作过程、画家的创作意图历史背景、社会意义还有画家的生平逸事及相关收藏历史,都一一进行阐述,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此为另一广。
再说趣。
《古画风雅》全书有五辑,内容包罗万象,基本可囊括古画所有品类。每辑之下各有不同主题文章,同主题的作品互为关联前后呼应。比如在“文人风雅”中有一篇《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渔隐》,作者列举了历代名家关于渔父、渔隐主题的绘画作品,同时也从历史文化角度探究了中国古代文人推崇隐逸、隐居的历史现象。题材丰富、设计新颖,此为一趣。
苏三公子带领我们对古画进行赏析之余,还会佐以名人逸事加以解读,不但加深读者对画作的印象,也让作者的解读远离枯燥乏味,增加趣味性。比如讲到画作《陶穀赠词图》《李端端落籍图》,苏三公子自然就从画作背景故事讲到画家唐寅生平逸事,有些趣事为我们熟知,也有众多绘画史上不为人知的秘事。此为另一趣。
然后说雅。
雅是这本书的主题,作者也用了一种非常风雅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古画。可以看出,苏三公子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凭借对古画独到的理解能力,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对画作进一步的深层解读,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为一雅。
古代文人有“九大雅事”,分别为焚香、莳花、寻幽、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和抚琴。在这本书中,作者挖掘出古画中刻画的这些雅事、乐事,带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品古人风雅。此为另一雅。
最后,非常认同作者在书中所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事实上,无论是学习唐诗宋词还是品读古画,其根本的内在精神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传承。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可达。那么不妨从品读古画开始,利用苏三公子为我们架起的“这座联结普通百姓和古画之间的桥梁”,在《古画风雅》中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