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焕然一新、“血脉”畅通的城市:“一城青山半城湖”,公交地铁通畅便捷,科教文卫资源丰富……
这是一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竞相迸发的城市:“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集聚效应显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持续迸发,高企梯次培育稳步推进……
十年来,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徐州建设科教文化中心的号角愈发高昂,一座“科教之城”的面纱正缓缓揭开,彰显出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软实力”。
科技之城
崛起强劲发展引擎
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徐州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打造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
蓝图既定,徐州执笔作画———
积极打造“6+4”先进制造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流国家高新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安全产业集群;提升双创载体建设质量,打造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
在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创新高地正在崛起。一个个数据丈量出徐州创新高地建设的海拔:年,徐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两家、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年,“高地”继续向上延伸:徐州5个新建项目上榜第一批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计划项目立项清单,立项数占全省1/6,7家新型研发机构获省级奖补支持;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新增省院士工作站两家。
大潮之下,科技创新之风席卷彭城,一家家企业纷纷以创新为轴,崛起强劲发展引擎。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打破国外对光刻胶技术的垄断、影速光电光刻机通过自主研发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徐州华邦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凭借大型风电叶片山地运输车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大风车”运输专用车辆生产商之一……
科技正加速融入工业、农业、医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铸就了徐州高质量发展的“万能钥匙”,推开了这座“宜居之城”通往世界的大门。
教育之城
凝聚“联盟”之力
初秋的北京路,路两侧依旧绿荫如盖、生机勃勃。徐州启星外国语学校、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诸多学校坐落于附近,为这条路平添了浓厚的学区氛围。而就在学校不远处,汽车产业园、西斯博朗工业园等一个个园区与学校紧紧相连,人才与产业近乎“零距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科教文化中心,人才是核心要素,而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教育则是关键所在。为了激发教育活力,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徐州要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近几年,徐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年,徐州教育支出.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21%。同时,徐州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区,以“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项目”打破教育发展瓶颈。压实推进之下,徐州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中高考水平逐年攀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要“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的徐州来说,技能人才、科技人才可以说是“星星之火”,决定着徐州能否产业“燎原”。
院校是人才集聚的最好平台。为了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徐州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订单班”、“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在为企业“量身打造”一批跨界融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了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徐州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重点院校资源,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实验平台,让这些高素质产业“生力军”共同凝聚“联盟”之力,为产业发展蓄势增能。
文化之城
绽放城市人文魅力
行走在城市中,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处处都是求知的身影;小区内、广场中,娱乐健身的群众亦是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让城市文明不断提高。
多年来,徐州持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高效能。“十三五”期间,徐州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共拥有市县两级文化馆达11个,镇村两级综合文化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38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五。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让城市底蕴“活”起来,需要让文化先“活”起来。为了加强群众文化体验感,徐州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创新活动形式及载体。年,全市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场次,完成送戏下乡演出场,参与人数达万人次。数据的背后,是城市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与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同频共振”。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千年文脉绵延至今,徐州历史文化的人文魅力远不止如此。近年来,徐州统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城市特色风貌日益彰显。
户部山古建筑群,徐州墓群,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展示徐州历史的重要名片。与此同时,徐州紧扣大运河“三廊”建设定位,做强“大运河文化带和故黄河产业带”,推进新沂窑湾、吕梁孔子观洪等核心展示园建设;发展休闲娱乐、创意设计等优势产业,提升老东门、彭城大院、创意68、江苏师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基础平台……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正加速格局,为徐州从“文化之城”走向“宜居之城”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