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进寻宝记,探寻鲁

五年间第7次亮相央视,寻宝记绍兴菜“央视专业户”的名号,这下算是坐实了。

年1月19日,CCTV-10央视科教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播出专题片“鲁迅笔下的酱味”。书本旅行团7名小学生,在领队张玥和绍兴市作家协会主席斯继东的带领下,从鲁迅故居出发,游古镇、访酱园,探寻鲁迅先生在家书中提到的酱鸭、酱味是如何制作的,并最终在寻宝记品尝了绍兴酱鸭、绍兴醉蟹等地道绍兴菜,真切体会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思念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让孩子们吃上地道的绍兴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鲁迅先生的认知,我们很骄傲。”寻宝记绍兴菜创始人张亮如此说道。

鲁迅笔下的酱味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不能吃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节目伊始,绍兴市作家协会主席斯继东就向书本旅行团读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封家书。

这封鲁迅先生于年初在上海写给母亲的家书,平时的文字中流淌着母子间真挚的情感,而酱鸭、酱肉这些虽已起白花仍不愿丢掉的美味,则给已至晚年的鲁迅,带去了诸多温暖和慰藉。

鲁迅先生没有专门写过美食类的文章,但是在他笔下出现过的美味,除了童叟皆知的茴香豆,还有糟鸡、卤瓜、干菜、腌菜、年糕等数十种,浙菜宗师茅天尧就曾专门写过一本书——《鲁迅笔下的绍兴菜》,将鲁迅文化和绍兴饮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由此来看,鲁迅先生也称得上是一味美食家,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他,除了在母亲和家人面前流露出温情一面,更多时候仍是针砭时弊、惜民生之多艰的斗士,包括对从小吃到大的家乡美食,也有着深入的思考。

关于绍兴人为什么喜欢做酱鸭、酱货,为什么喜欢做霉干菜,鲁迅先生曾在《马上支日记》中如此写道:“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要将它风干……”

当书本旅行团的小学生们听到这些话时,他们仍显稚嫩的脸上竟也出现了一丝凝重。

穿越历史的绍兴酱鸭

历史虽显沉重,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酱鸭、酱货这些美味能流传至今,不也恰恰体现出了绍兴人的智慧和勇敢?

斯继东在节目中向书本旅行团介绍,绍兴地处江南,气候湿热,食物不易保存,也是绍兴人喜欢做酱鸭、酱货的另一个原因。

而绍兴酱货酱香浓郁的秘诀,则源于绍兴酱油的传统制作方法。

据了解,早在魏晋时期,绍兴酱业就已经兴起,到了晚清,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的说法。

酱业的发达,自然而然在绍兴菜中也逐渐演化出一种独特的风味——酱腌风味,并成为绍兴菜十大风味之一。

“好香!还有些甜味!没有想象中那么咸……”当书本旅行团来到寻宝记绍兴菜,品尝着创始人张亮亲手端上来的酱鸭,每个人都吃出了不同的味道。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意义吧。

不过,吃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或许不知道,他们所吃的酱鸭,是“升级版”的。

据了解,传统的绍兴酱鸭重盐重油,为了让人们希望吃得更加营养、健康,寻宝记的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上百次试验后,成功将传统酱鸭的盐度降低了30%,并且辅以绍兴酱油中的佳品——母子酱油和红酱搭配腌制,使得绍兴酱鸭口味更为香醇,也更为年轻一代食客喜爱。

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这种“守正出新”的理念和做法,在寻宝记的诸多菜品中都有体现,也是其能代表绍兴菜连续7次登上央视的秘密所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年酱园到20年寻宝记绍兴菜,书本旅行团深入解密了鲁迅笔下的酱味,也让我们似乎闻到了那一缕历久弥新的酱香,看到了奋笔疾书的鲁迅先生的背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