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通宵撸完一部纪录片。
看得Sir无心写稿,只想去大西北浪一浪。
《河西走廊》
央视出品的十集纪录片。
所谓河西走廊,是黄河以西、形似走廊的一条通道,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
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说实话,片名如此朴实无华,Sir第一眼看到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点右上角的X。
那纪录片讲什么呢?来看看简介——
该片以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宛如历史课本一般的简介,再加上出品方大名——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Sir点X的冲动更强烈——
若不是手上忙着剥小龙虾。
结果……
看完片头,Sir就放下了手上的小龙虾。
看完第一集,Sir就送上了膝盖。
看完全十集,啥也别说了,五体投地。
这部纪录片以河西走廊为载体,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从汉代至今,这片土地上的各种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的影响。
毫不夸张,这可能是Sir看过最好的人文历史类国产纪录片。
豆瓣评分高达9.5,五星占八成。
看哭看跪的,大把。
还真不是网友刻奇了。
真就这么好。
片头大气优美,逼格直追BBC。
河西走廊有着除了海洋外,地球所有地形地貌。
冰川,绿洲,沙漠,湖泊……等等等等。
岂止每一帧都可以抽出来当屏保,是直接承包你一整年屏保。
本身有丰富的自然奇观,摄影水平又时刻在线,再配上相得益彰的音乐,声色画,纯电影化的享受。
《河西走廊》从头到尾,透露一种高级感、国际范。
幕后定有高人。
国际知名作曲家雅尼,专为本片创作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
两度获得艾美奖、曾拍摄BBC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著名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担任《河西走廊》摄影指导。
美国资深户外极限摄影师科里·布朗承担了本片不少风光摄影任务。
片中极美的星空便出自他手。
当然,仅有自然风光,是撑不起一部近满分片。
这只是皮相。
真正让《河西走廊》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肉相——讲述形式。
印象中,这类人文历史纪录片,大都是一堆专家学者,面对镜头,吧啦吧啦讲课,然后,再由一个年轻(但一定貌美)的主持人,实地走访。
《河西走廊》不走寻常路。
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纪录片拍法,全片没有任何采访,不设主持人,更没有专家学者。
它创新地采用情景再现方式,像拍电视剧一样地去拍纪录片。
张骞出使西域。
霍去病大破匈奴。
解忧公主和亲乌孙。
它不是“讲”历史,是“演”历史。
一个合适且入神的比喻——过去2D的历史,变3D了。
也许有人问了,这样做,会不会歪曲历史,丑化英雄人物啊。
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
本片学术顾问沙武田,就是国内权威的历史学家。
《河西走廊》对历史的还原%认真,%严谨。
单单剧本,就由二十几位历史专家先撰写出50万字的学术本,再由编导去芜存菁。
前前后后,耗时两年多。
不是手脚慢,是剧本时间跨度大,远至西汉,近到新中国;
人物众多,十集下来,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就有50多个。
参照我们今天的热门影视剧。
据资料显示,58集《楚乔传》,有名有姓人物仅60余个。
这无疑让拍摄难度、拍摄资金大大提升。
结果确实如此。
全片个情景再现拍摄,团队前后辗转10个影视基地,搭建60多个场景,动用群众演员近0人次。
参照我们今天的热门影视剧。
就说道具吧。
看看,憋说话。
《芈月传》里那个长得像厕纸的,可是叫和氏璧
继续看看,继续憋说话。
就连一些解释性特效,都比五毛《盗墓笔记》多了几块。
上《河西走廊》,下《盗墓笔记》网剧
这年头,谁走心,谁看见。
当然,仅仅重演一遍历史,也是撑不起一部近满分片。
《河西走廊》真正的好,是骨相。
它不仅还原了历史的形,还抓住了历史的魂。
何谓历史,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胜利者书写他的,失败者控诉他的。
所以才有那句话,“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Sir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偏见”——
永远没有对的历史。或者说,对的历史,就是看见人,尊重人的历史。
历史的重量,在于能不能让人露出真实的质地。
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这大家都知道。
且不说西行路上,艰难险阻,气候恶劣,毒蛇猛兽,匈奴人环伺。
第一次西行,张骞就被匈奴俘虏,整整囚禁十年。
《史记》对张骞这段被俘经历,寥寥十一字——
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移送给单于)。
抓住后,匈奴人用各种手段软化他,腐蚀他,还给他娶妻生子——
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
十多年,张骞还心心念念汉朝。
教科书里,张骞是家国大义代言人。
问题来了——
一个将军,沦为阶下囚,他遭受了怎样的羞辱?
好,他扛过去了。
十年之后,张骞终于等到机会,逃出匈奴人营地。
他没有选择东返中原,而是继续西行,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
出逃,当然是对国家的忠诚,但同时不也意味着,对家庭的背叛。
就算他不爱妻子、孩子,但好歹生活十年,难道他内心毫无波动?
当他一路西行,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后,返程途中,再次被匈奴人俘获。
这一抓,又是三年。
三年后,张骞再次出逃。
这次,妻子毅然选择跟随他去中原。
《史记》这么记载——
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
此后再无笔墨。
一个女子,为了丈夫,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并且永远回不去。
她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在史书里,绝大多数人,只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被覆灭的蝼蚁;英雄,也不过是时代的附庸。
从宏观上,这当然没错。
但《河西走廊》好就好在,它不满足于这种格式化的叙述。
它想把那些省略号拆开,分解成一段段有血有肉的选择——张骞在家和国之间的取舍,张骞妻子在家和国之间的取舍。
去看看吧。
不论是名垂千古的——文韬武略汉武帝;少年英豪霍去病;运筹帷幄解忧公主;
还是籍籍无名的——那一班铮铮傲骨的河西儒学者。
去发现勇敢背后的恐惧,温柔背后的强悍,洁净背后的混沌,克制背后的压抑。
既然你我不止一种性格,一个标签。
那看历史,怎能满足一行字;看历史人物,怎能止步一个名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有
编辑助理:想找个人养的柳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