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离奇炸尸案剖析
在张腾岳主持的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里播出了“殡仪馆离奇事件”,说的是在内蒙古宁城县一位被“雷击”而亡的农民王殿阁推进火化炉火化不久,炉膛内突然发生爆炸。吓得在场的人魂不附体,惊愕万分。
年4月,宁城县小榆村农民王殿阁正在帮助朋友操办丧事,就在中午时分,电闪雷鸣,一声巨响后,王殿阁被打得脑浆迸发,鲜血四溅,当即死亡。经派出所刑警勘察现场后,确认雷击死亡,于是送火葬场火化,结果发生了火化炉爆炸的离奇案件。最后从火化炉中找出了炮弹的破片,那就是37毫米高射炮防雹炮弹的残骸。
37毫米高炮弹战斗部残骸那么击中王殿阁的炮弹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怎么会在火化炉里爆炸的?
宁城县是个冰雹灾害比较多的地区,为了减轻雹灾,县气象局装备了双37毫米高炮和防雹弹,在雹灾来临之前发射炮弹消除雹灾。那天中午附近的邻村进行了防雹作业,发射过37毫米炮弹。那么,炮弹为什么不在空中爆炸,却掉进了寻常百姓家呢?让我给大家科普一下炮弹的知识。
消雹降雨弹和炮弹结构一样,它由引信、战斗部、药筒组成,与炮弹不同的是它的战斗部内只装少量炸药,大部分都是用来消雹降雨的催化剂或其他消雹制剂。它的作用原理是,火炮击发底火,引燃发射药,把炮弹战斗部推出炮口,飞到目标地域时,引信作用,引爆战斗部装药,炸药把战斗部弹体炸开,将消雹制剂抛撒出去,达到消雹降雨的目的。至于射出去的炮弹能不能完成上述任务,会不会发生各种故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信。
所以,别看引信不大点儿,作用可大了。高炮炮弹的引信一般有时间引信和近炸引信两种。时间引信有火药时间引信、钟表时间引信和电子时间引信等。它的作用是在出炮口后的某个时刻引爆战斗部,这个起爆时刻在发射之前人为装定。近炸引信则是当炮弹接近目标时,引信感知了目标信息而自动引爆战斗部。对于消雹降雨弹而言,一般都采用成本较低的火药时间引信。炮弹炸与不炸,什么时间炸,什么地方炸,什么时候不能炸,任务全交给了引信。
除此之外,引信还要有其他许多功能。为了保证平时训练勤务和运输的安全,保证射击时的安全,炮弹在储存时、在膛内以及飞离炮口后的一段距离内是“绝对”不能起爆,即使碰到某些障碍物也不能起爆,这就要求引信必须有膛内保险和炮口保险等安全机构。
然而炮弹飞出了炮口保险距离之后,则要求引信必须按需要保证起爆。所以引信还要有一套解除保险的机构。
另外高炮弹的引信还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炮弹没有击中目标或击中但没有爆炸,为了避免“臭弹”落下后伤及无故,引信在未能起爆后,必须在空中自毁。所以引信中又得有自毁机构。
37毫米高炮弹引信只有几百克重,却要承担如此多的重任,它的体积很小,却要装进这么多机构,你说它多不简单?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复杂的机构,可靠性就越难保证。要求炮弹保证/发火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引信的瞎火率,国军标都有规定,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求,标准也不一样,一般炮弹引信大约在1/40左右。同时对高炮引信的自毁率也有明确规定。
炸死王殿阁的就是一发既没有爆炸又没有自毁的炮弹,它的战斗部从头顶进入,隐藏在王殿阁的体内,因而连刑警都没有发现。由于弹内还有爆炸物质存在,在火化炉的高温作用下,所以引起了火化炉炸尸的离奇事件。我分析,这发炮弹没有爆炸的最大可能是引信没有解脱保险。
类似的事故不仅仅王殿阁一起,记得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接到一个诉讼案件,天津一个工厂的年轻女工,正在宿舍休息时,被一个从天而降的不明飞行物砸伤。后来查明,罪魁祸首也是消雹降雨弹。于是把炮弹厂告上了法庭。
其实,上述两个事故是极少发生的,特别是内蒙宁城的炸尸案。因为,它是引信定时机构和要自毁机构同时失效,实在是个极小极小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件,所以,一方面要求制造方改进设计,提高可靠性,降低引信瞎火率,另一方面要求气象部门一定要把消雹降雨地域选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以免发生类似王殿阁和天津女工的不幸事件。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在“殡仪馆离奇事件”节目中介绍了一种改进设计,即在消雹弹的后面放一个降落伞,没有爆炸的炮弹在降弧段降落伞自动打开,这当然是一种办法,但只能用于体积较大的消雹火箭,张腾岳拿出的模型也是火箭。但这个方案很难用于小口径炮弹,一是在小小的炮弹上又要增加一套机构,难度太大,二是增加了成本很难为农民接受。
附带说说这个节目的动画有个严重错误,即飞行中的炮弹,有一个黑色的弹头,居然还带着一个黄色的药筒,进入人体内的炮弹也带着药筒,这显然是个常识性的错误。要知道炮弹的药筒是不可能飞出炮膛的。CCTV10频道是中央台唯一的科教频道,应该是科技方面最高水平的频道,走进科学这样的栏目,应该力求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才是。
炮弹在体内的插图(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