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艺术并不沉闷。”
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如今迎来了第五期——辽宁省博物馆。
相比之前故宫博物院与湖北省博物馆的巨兽级体量,这次节目中,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铜鎏金木芯马镫等国宝,从网友评价看来,觉得名头略小。
这也难免,前些年《鉴宝》等文博节目流行,给了很多人一种观念——把金钱价值与文物价值划上等号。
但所幸,还有《国家宝藏》,及新近上线的《国宝会说话》等节目。能打破刻板印象,让那些居庙堂之高远的金石古典,真正走进普通人视野,不再正襟危坐,不再乏味沉闷。
而很多朋友也提出,虽然每集长达近两小时,但抛去场景演绎与嘉宾发言,真正具有知识含量的部分并不算多,还是不能过瘾。
所以,小十君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档短视频栏目。几分钟时间,品鉴悠远历史中的宝器遗珠。
《看鉴》,央视前资深团队操刀,北京数所高校学者顾问,题材内容包罗历史人文万象,在如今短视频领域,可谓一股清流。
其野心令人侧目——做历史视频领域的“百家讲坛”,但更为轻松活泼。
非如一般正襟危坐,动不动就几个钟头开外的科教节目。《看鉴》视频的体量,从秒知识点科普,到几分钟不等的真相揭秘,都是在等车排队之余,可一气看完的轻量级选手。
但别看体态玲珑,肚里乾坤却掺不得半点水分。
每一期内容,非粗制滥造的快消品,而是包含纪录片、老照片、影视场景和原创动画在内的精致小品。
换句话说,《看鉴》栏目下数百条视频,让历史具有了一种颗粒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甄别遴选,挑剔出最易入眼的精华片段。
选题与内容,由北师大历史专业人员把关,知识点均有论文出处;素材多脱胎于4K高清纪录片;制作周期保质为先,几分钟视频花费十天半个月也不罕见。
例如十大国宝中排行第三的四羊方尊。
《看鉴》团队在短短四分钟时间里,从铸造工艺、外观形态、历史传承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做了全方位解读与展现,让观众真正理解——衡量文物价值到底该看哪些方面。
其一,就是关于纹饰中羊图腾文化的阐述,这决定其承载的文化价值。
羊作为中原大地上,最早为人所驯养的动物之一,其跪乳的习性也被赋予善良知礼的文化隐喻。在后世演绎中,不仅成为传说故事的主角,也在文字演进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对于青铜器铸造工艺价值的展现,也简洁直观。分铸法,这一重要的工艺美术技巧,只用短短几帧动画,就能得以领悟。
再看后母戊鼎——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由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制造难度堪比“瓷母”,0公斤以上铜料,数百名工匠配合,耳部外饰双虎食人纹,腹壁四面凸显短棱,周缘满布饕餮纹,技艺之精湛堪称殷商青铜器魁首。
身世也颇为传奇,乃一位河南农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挽救。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裕仁天皇胞弟成立金百合组织,专司搜刮中国文物。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培文,于自家坟地发掘出后母戊鼎,他连夜将此镇国之宝埋在马棚。
而日军也非善类,动用警备队闯进吴培文家中,誓掘地三尺挖出大鼎。但最终机缘巧合,后母戊鼎躲过了侵略者毒手……
这段传奇身世的讲述,就此拉近人与事,事与物之间横亘千年的距离。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宝,“乾隆无知摧毁隆兴寺千手千眼观音”,“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何以卖出两亿元天价?”,“英法联军抢走艺术品中最贵的是什么?”等节目,小十君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当然,若只是零星散点的趣闻爆料,《看鉴》也不足以成为该类型短视频一哥。依不同调性与看点细分的内容板块,才能真正满足入门爱好者需求。
如《秒内看中国版图千年变化》《秒看女子服饰变化》,在最短时间内感受时间之力下的汹涌脉动。
《曹操的名声是被谁抹黑的》《关羽并没有青龙偃月刀》等日常内容,旨在理清那些看似常识背后的诸多谬误。
而名校教授坐镇的《看鉴说》,以历史典故为背景,引入心理学、管理学等现代学科视角,让“以史为鉴”一词在当下也不落伍。
这一切,有赖《看鉴》栏目的创始人李锋。
作为在央视科教频道工作近20年的骨干,曾踏足南北两极,穿越可可西里,登上珠峰。却在不惑之年,毅然决然离开体制,涉足完全陌生的内容创业。
年过40,非海归非90后,不懂商业运作,远非创业网红。但扎实的专业背景,让他对内容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期,完全按照正规电视台的生产流程来做。从选题申报到导演阐述,从专家策划到后期剪辑,三审三校,各个环节都容不得糊弄。
作为老牌媒体人,他有着自己的坚守,“谁买流量,我就开谁”,即使是在最艰难的起步期,也没考虑过虚饰与伪装。
“我们重视内容打磨,从纪录片素材采购到导演培训等,投入了巨量时间资金成本。”
在李锋看来,短视频绝非简单的“化长为短”。使用同样素材创作不同长度的作品,在很多手法和规律上都需要重新研究。
历史短视频,虽自有轻松愉快的面目,但归根到底,还是为改变年轻人历史知识匮乏的现状。
“历史可戏说,但不能玩笑”的原则,让《看鉴》没有单纯消费历史,而旨在给观众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文史地理、博古人物,绝非社交场合的简单谈资,对事实经验的体察判断,将或深或浅塑造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思维与领悟,从而影响未来的决策。
且文物书画作为历史肌理中最直观生动的脚注,也暗示着对国人审美源流的追问。
人并非造物的终极体现,万千世界中的山川湖海,草木风雨,才是人所为人的前提条件。对自然之力的恭顺回应,铸就了中国文物独有的审美品味。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画古董,让“天人合一”的精神亘古长存。
甚至,我们可以猜想,那些或青史留名或湮没于时间川流的艺术家,其创造力也许正是对自然之力的本能回应。无论古今中西,中国文物之所以让人趋之若鹜,正因每个普通人,也具备感应其力的内在触觉。
但即使未有此种体悟,单回顾长河中的短暂华光,行走于充斥浮躁与焦虑的都市一角时,亦能获得暖意熨烫。
互动话题
你对文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推荐阅读
有它,别的国综可以先靠边站了
看完央视制作的一档节目,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