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三年的坚守

白癜风老牌名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四十三年的坚守

(逐梦)

一走进黎仕伦的办公室,我就被玻璃展柜里一大摞鲜红的奖状、荣誉证书和金色奖牌所吸引。“先进个人”“优秀放映员”“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在这些荣誉背后,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四十三年的乡村电影放映之路。随行的县里同志告诉我,不管是在黔北余庆县哪个乡村,只要说起放电影的“老黎”,没有人不知晓。

图为余庆县美丽乡村晨景。王远平摄

年,神州大地吹起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年,十八岁的黎仕伦第一次扛起放映机,跋涉在余庆县的村村寨寨,开启了乡村电影放映员的人生之路。

每支乡村电影放映队就两三个人,而放映机、音箱、发电机和电影胶片等设备有三百来斤,要经过崎岖、陡峭的山路,运送到散布在大山深处的各个放映点,对当时体重不足九十斤的黎仕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他并没有退缩。“在乡村放电影是个艰辛的体力活,对我的成长也是很好的磨炼。”这是黎仕伦从事乡村电影放映的心得感受。

尤其是夏天,他和同事们每人手提肩扛百余斤沉甸甸的放映器材,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一路翻山越岭,到了放映点,人累得几乎要虚脱。最怕的是半路上突遇暴雨,既担心放映机进水,机器受损,又害怕路上耽搁时间,让乡亲们久等。

在改革开放初期,黔北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通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有老百姓自编自演的花灯、狮子灯表演。所以,电影下乡放映更加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黎仕伦至今记得,他放映的第一场电影是在当时的敖溪区龙家公社小坝,放了两部片子:《红岩》和《地道战》。为了来看电影,有的乡亲走了十多里山路。坝子里人山人海,连场坝外的墙头上、树上都有人。当他按下开关按钮,放映机就“嗒嗒嗒”旋转起来,一束光一瞬间投射出去,白色的幕布顿时出现一颗闪闪发光的五角星。随着音箱里震撼的音乐声响起,一个精彩的光影世界呈现出来。人群里猛然发出阵阵欢呼声,随即又渐渐安静了下来,电影精彩的情节让大家都沉浸其中……

直到电影放完了,还有很多观众不肯离去。时隔多年,这一幕依旧深深印在黎仕伦的脑海里。

年,随着电视、家庭影院的普及,电影市场遇到一些困难。余庆县城仅有两万多人口,余庆县电影院亏损严重,陷入困境。因此,余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大部分职工都选择了离开。

“仕伦啊,电影都没人看了,你还折腾个啥呀?还是去找点别的事做吧,就算做个小生意也比放电影强啊!”亲朋好友纷纷劝他。

对于别人的规劝,黎仕伦总是礼貌地笑一笑,然后一转身,又去倒腾那台相伴近二十年的放映机和那一盒盒的胶片去了。

黎仕伦做事勤勤恳恳,父亲一直看在眼里。有一天,他对黎仕伦说:“仕伦,你做事踏实,有没有想过争取入党?”其实,黎仕伦早有这样的想法,这次在父亲的启发下,他立刻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年1月,黎仕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家中继父亲之后的第二名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黎仕伦,工作更加努力。后来,组织派人找他谈话:“仕伦同志,电影公司目前的困难你是知道的,组织上要找一个有担当、能做事的人把担子挑起来,想推荐你来主持电影公司的工作……”

黎仕伦很清楚,那时候的电影公司已经是个“烫手山芋”,但他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组织上安排的工作,再苦再难也要干下来!

他接任余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时,公司的账户几乎没钱了,不仅欠着外面一大笔钱,还欠着职工三个月的工资。但黎仕伦相信,只要找对路子,肯花力气,面前的这道坎,一定能跨过去。

这时候,黎仕伦的妻子徐兰平给了他大力支持。她把家里仅有的存款全部拿出来交给黎仕伦,而黎仕伦则用这些资金购买了一些新影片。他一边下乡义务为老百姓放电影,一边带领公司二十多名职工利用电影院的几间闲置房,注册了儿童游乐园、幼儿园等,开始尝试多种经营模式。在黎仕伦的带领下,全公司齐心协力,扭转了电影院和乡村电影放映队面临关门、解散的被动局面。年,余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首次荣获“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长年在农村奔走,黎仕伦了解村民的需求。余庆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烟草和蔬菜就是该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但很多村民不懂科学种植,靠务农只能勉强温饱。为了帮助乡亲们增收,黎仕伦大量购买烟草和蔬菜种植等科教片下乡放映,还配套制作了《蔬菜种植技术》等手册免费发放给种植户,尽力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后来,基层电影放映面临更大挑战,黎仕伦辞去电影公司经理职务,专职当起了乡村电影放映员。

徐兰平知道后,埋怨丈夫“傻”。是的,黎仕伦确实“傻”。虽然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每场次都有一定补贴,但余庆县的各个山村都很偏远,除去租车费、搬运费、工人工资等开支,所剩无几。

后来,最后一个“放映搭档”也离开他了。徐兰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下决心再帮丈夫一把。

“什么?你要和我下乡去放电影?”黎仕伦十分惊讶。

就这样,手脚麻利的徐兰平成为丈夫放映工作的好帮手。

上手之后,徐兰平终于明白丈夫为什么一直舍不得离开他的事业了——吃苦耐劳又具有亲和力的黎仕伦很受乡亲们欢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

这一年,黎仕伦正式成立了“余庆夫妻农村电影队”。为了让村民看上更好的电影,夫妻二人省吃俭用,花了两万多元买了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数字电影放映机实现了无胶片放映,下乡放映更是方便了许多。“余庆夫妻农村电影队”一头扎进大山,奔忙在余庆各个乡村电影放映点。他们带着简单的洗漱用品和一床被子,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

一路走来,有欣慰,也有辛酸。

年初冬,黎仕伦和妻子租了一辆面包车去白泥镇新寨村放映电影,结果路途中下起暴雨,道路塌方,交通中断。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了,车辆却过不去,夫妻二人只能将放映设备搬下车,把矿灯戴在头上照明,就这样高一脚低一脚将设备抬到放映点。等把两部电影放完,已经是深夜11点多钟。当时,恰逢大龙村有村民办喜事,黎仕伦事先已经答应要去放映庆贺。此时夜已深沉,黎仕伦决定,无论大龙村的村民看不看,他都不能失信,于是又从新寨村赶到大龙村。令他没想到的是,村民们竟然都还坐在院坝里等着他。见黎仕伦来了,大家高兴地欢呼着:“要放电影咯,要放电影咯!”黎仕伦心头顿时一暖,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那一次,放完电影,已是凌晨4点多。

大龙村每个月至少会迎来一次电影放映。大龙村距县城十七公里,是白泥镇的一个大村,也是一个传统古村落。如今,路修好了,黎仕伦驾着车从余庆县城出发,约莫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村委会放映点。初夏的大龙村,到处呈现生机蓬勃的景象。路边的蔬菜基地、花椒基地一片连着一片,满目苍翠。鸟儿的鸣叫声在山野里回荡,让人听了心生欢喜。

年6月15日,正是大龙村放映电影的日子。太阳还没下山,黎仕伦就将幕布挂好了。除了电影,他还特意安排了两部科教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常识》与《怎样应对崩塌滑坡泥石流》。

一首经典红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在村子里响起时,村民周其伦知道今天又要放电影了,于是他赶紧来到放映点。

五十岁的周其伦,曾是大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年初,周其伦贷款搞养殖。然而,由于他不懂技术,不到两个月,资金全部打了水漂,负债累累的他,望着空空的圈舍,只有叹气和流泪。

年3月,黎仕伦找到大龙村党支部书记商量,要为村民特意安排几场“脱贫致富”专题电影——蔬菜种植科教片。他的想法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正是这几场“脱贫致富”专题电影,让周其伦大受启发,他决定有样学样,把闲置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蔬菜。黎仕伦不仅带来各种科教片,还时常来“指点迷津”,有时甚至直接联系县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到村子里免费为大家培训指导。

年,周其伦顺利脱贫摘帽。“秋冬两季,我种的白菜、萝卜、葱蒜收入就有六千多元,辣椒收入五千多元,再加上其他收入,总收入不少于两万元。”周其伦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后,笑了:“现在脱贫致富了,这得感谢老黎和他的电影!”

周其伦的故事不是个例。在科技兴农的路上,乡村电影对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年8月,大龙村发展蔬菜基地两千亩,花椒产业基地三千亩,高规格的清水养鱼一百余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余庆县构皮滩镇红飞村苦水组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全组长年在家的不足五十人,而黎仕伦仍旧坚持每月给他们送上一场电影。村民方洪江感动地说:“为了我们这几个人,老黎一直坚持来为我们放电影。对于我们这样的山区来说,看电影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十分有意义。”

群众的期盼让黎仕伦感到责任在肩:“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也要坚持放下去!”在他心中,能够给村民放电影,能为村子带去欢声笑语、带去热闹,是一件幸福的事。

年,余庆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荣获“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黎仕伦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荣誉。

四十三年的坚守,放了近四万场电影,四百多万的观影人次……黎仕伦已从青丝缕缕的“小黎”,变成两鬓斑白的“老黎”。四十三年来,无论山高水远,无论严寒酷暑,老黎都坚持把党的声音、文化滋养、科技知识等,通过电影带到每一个山村,传递给每一位村民。

今年农历二月,老黎已满六十一岁。但他大部分的时间,仍然奔赴在余庆的各个乡村放映点。当我问他坚持到今天的原因、准备什么时候退休时,他笑着对我说:“老百姓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共产党员所坚持的!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干一辈子!”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韦一茜

编审王璐瑶李劼

来源:天眼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