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语文学科教资重点知识归纳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pf/a_6285091.html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考点·文学考点·修辞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构成比喻的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例如: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的心脏。再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例如: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例如: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3.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鲁迅《故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例如:我们要多学一些马列。4.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考点·成语运用1.辨析方法(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例:三人成虎、文不加点、身无长物、万人空巷。(2)辨色彩,切忌褒贬误用。例:好为人师、推波助澜、舞文弄墨、一团和气。(3)辨对象,切忌张冠李戴。例:青梅竹马、巧夺天工、含英咀华、石破天惊。(4)辨句意,切忌不合语境。例:望其项背、瓜田李下、不负众望、不以为然。(5)辨尊卑,切忌谦敬错位。例:狗尾续貂、敬谢不敏、鼎力相助、虚怀若谷。(6)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例:日理万机、义无反顾、哀鸿遍野、头破血流。(7)辨位置,切忌搭配不当。例:龙飞凤舞、司空见惯、求全责备、漠不关心。(8)辨词义,切忌重复赘余。例:贻笑大方、忍俊不禁、难言之隐、当务之急。考点·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用法2.虚词3.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①“……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③“……,……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式:刘备,天下枭雄。⑤“……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⑥用“乃、即、则、皆、必”作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2)被动句①“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②“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③“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④“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⑤“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⑥“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定语后置句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如: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者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③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来(越)之四方之士,必庙礼之(5)状语后置句如:①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③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考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如:考点·初中阅读教学建议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