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9点30分,来自成都的公司中无人机(SH,股价50.88元,市值亿元)于科创板正式交易。至当天收盘,它为投资者创造了76.%的收益。
投资者们或知道,这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无人机公司,但恐怕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已经是成都第二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无人机相关公司。正是这座城市成熟的无人机产业链,将这两家公司推上了科创板。
所以说,一座城市有着怎样的科技底蕴,于科创板上如锥处囊中。
科创板公司特色为科技创新,如同北交所偏好专精特新,创业板提供高成长性标的。这些板块像一盘盘不同的棋局,上市公司便是棋盘之上的黑白子,而背后的弈者,便是一座座城市。
科创板三周年之际,每经记者“观棋”城市科创板布局。希望借此了解各大城市科创发展特色,并从中寻找成功经验,提升为城市之间可以互相融通的理论。
不一样的城市座次
以01年全国城市经济格局来看,上海、北京突破4万亿元大关,深圳首次跨越3万亿元门槛,成都离万亿元仅一步之遥。破万亿GDP的城市已有4座,其中东莞GDP达.35亿元,为新增破万亿的城市。
经济上你追我赶的同时,这些城市也在科创板上进行着激烈的角逐。
截至6月30日,已经有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交易。这里面,传统“豪门”上海、北京、苏州、深圳的科创板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上海市上市交易的企业为65家,北京为58家,苏州有34家,深圳有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排在前8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苏州、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合肥(以下简称为“Top8城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商业氛围、科教文卫最好的城市之一,排名第一毫无悬念。北京的科创板企业数量紧随其后。苏州与深圳的竞争则是相当的激烈。01年末深圳还以9家科创板企业位居第三,但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苏州以34家的数量略超过深圳。
第二梯队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截至6月30日,杭州以3家领先,成都、广州均为15家,合肥为14家,无锡、西安、东莞、南京、武汉等在10家附近。
整体来看,这些在科创板上有所斩获的城市,均是经济发展在所在区域较为领先的城市。用数据来说,它们都是GDP过万亿的城市。
“GDP比较高的城市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创业的环境比较好,所以科创板公司的数量和GDP的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记者表示。
成都GDP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七,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数量排在全国城市第六位。
不过,同样位于西部的重庆,GDP排名全国第5,但目前尚未有企业在科创板注册生效,仅一家企业山外山的科创板IPO申请已在此前获得上市委会议通过。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记者,有些城市通过创业氛围,包容的政策环境,优化的营商环境来缔造科创企业,虽然有资源限制,但横向对比来说比那些资源丰富的城市做得更好。
的确,企业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几年的布局是难以兑现的,这其中既有企业的发展,也有地方的推动。
以成都为例,政策上,成都市曾发布多份文件,明确表态要推动成都市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在科创板上市做大做强;资金上,成都相关部门专门运营了“科创贷”产品,通过政府资金帮助企业增信,帮助诸多企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此外,成都是同时拥有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三个全国性核心机构区域基地的城市。
成都先导是其中一家受益良多的成都科创板企业。“公司进驻成都市高新区后,园区给公司提供了办公场地,为吸引人才制定了相关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人才公寓。”董事长李进曾回忆道,“同时还在税收奖励扶持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办理工商注册等流程事务方面提供高效服务等”。
城市科创需要“王牌公司”
科创板企业数量排名头部的城市,各自都拥有其具有代表性的“王牌公司”。
根据Wind统计显示,上海科创板企业的总市值、市值平均值遥遥领先;截至6月30日,上海65家科创板企业市值合计1.53万亿元,平均值为35.7亿元;北京、苏州紧随其后,其科创板企业的总市值分别为.79亿元、.84亿元,平均值分别为.88亿元、.85亿元。
事实上,上海、北京、苏州的科创板版图里,都有挑大梁的企业。如上海坐拥中芯国际(SH)、中微公司(SH)、澜起科技(SH)等半导体巨头。北京则有百济神州-U(SH)、金山办公(SH681)等坐镇。苏州有1家科创板企业的市值超百亿元,其中思瑞浦(SH)的市值超亿元。
数据来源:Wind
从募资水平上看,上海和北京分别排在前两位。上海科创板企业IPO募资总额达.36亿元,平均值为5.59亿元;北京科创板企业的募资总额为.99亿元,平均值为17.91亿元。
从公司平均募资额上看,成都和苏州平起平坐,以10.95亿元并列第三。成都刚刚上市的中无人机募资总额达43.67亿元,公司原计划募集资金16.4亿元,超募7.7亿元。在外界看来,或许是由于中无人机独特的行业属性,以及它高速增长的业绩,得以获得机构的追捧。合肥科创板企业募资总额为83亿元,平均值为5.95亿元,排名8座城市末尾。
数据来源:Wind
从经营业绩上看,上海和深圳的科创板企业明显高出一截。其中,上海企业01年度的营业收入合计.34亿元,平均值为4.05亿元;同期,深圳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75亿元,平均值达3.74亿元。在这个指标上,合肥的表现有些亮眼,合肥科创板企业营收平均值达10.51亿元,甚至高于杭州和苏州。
01年度,上海科创板企业合计实现净利润5.09亿元,几乎与其他7座城市科创板企业盈利总和(30.03亿元)相当,平均值也高达3.46亿元。这主要得益于中芯国际在去年实现了高达.33亿元的净利润。深圳、杭州、苏州分别以8.3亿元、45.89亿元、45.64亿元紧随其后。
01年度,北京58家科创板企业合计实现的净利润只有19.88亿元,但主要是受百济神州01年亏损近百亿元影响。
以净利润平均值来看,上海依然以3.46亿元一骑绝尘;深圳、杭州分别以.57亿元、亿元紧随其后,之后的苏州、成都企业的净利润平均值分别为1.34亿元、1.0亿元。而北京、广州、合肥均不足1亿元。
数据来源:Wind
产业链完备性之争
“一架工业无人机的生产涉及上千个零部件,产业链长。”来自成都的另一家无人机企业纵横股份(SH,股价43.83元,市值38亿元)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这对产品供应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其还透露,目前公司产品40%的零部件都是由成都企业提供。这足以说明成都在无人机相关产业上的深厚积累。
事实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航空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云集,不出成都就能完成全产业链条的生产,很容易形成产业链闭环。
以成都在无人机产业的实践来看,城市是否有实力搭建大型产业集群,成为其能否在科创板实现破局的重要底气。
数据来源:Wind
从科创板科创主题行业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四大行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
在这些行业上有深厚积累的城市,也更容易成为科创板的“赢家”。
科创板数量排名第四的深圳,已上市交易3家科创板公司,其中有0家企业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非洲互联网”之王传音控股(SH,股价73.06元,市值亿元)等。
作为制造业大市和信息通信产业重镇,深圳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是工信部最早试点的三个集群之一,其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领跑全国,01年占到五分之一。
今年6月,深圳市还发布了《深圳市培育发展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0-05年)》,拟加快发展壮大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
除了无人机外,成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等优势产业及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也有积累。
电子信息作为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成都坐拥极米科技(SH,股价元,市值5亿元)等多家电子信息行业内的优质企业。
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曾直言,选择成都创业很重要的一点是成都在光电显示领域积累深厚。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已集聚了华为、京东方、英特尔、IBM、德州仪器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生物医药则是成都将重点打造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年,成都印发的两份相关文件中提到,到05年,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目前,成都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坐拥成都先导等5家科创板企业。
科创后备力量之争
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大概率会继续在科创板上领跑。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科创板已受理企业中(不包含中止审核、终止审核、注册未成功),排名前三的仍然是北京、上海、深圳,北京为3家,上海为19家,深圳为16家,合计数量占比近40%。
苏州显得有些“后劲不足”,科创板已受理企业数量为5家。
接下来的城市竞争更为激烈。南京的科创板后备军团领先,已受理企业为9家,无锡、合肥、杭州均为6家,成都、长沙、广州均为4家,重庆有3家。
科创板企业的灵魂是创新,而“专精特新”企业则是城市科创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疑是各大城市重要的科创板后备力量。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海、北京稳坐前两席。其中,上海总数为6家,占总数的5.5%,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北京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约占全国的5.4%。两座城市GDP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强度等相关指标均表现亮眼,收获好成绩毋庸置疑。
数据来源:各省市经济和信息化厅、每经记者统计
宁波目前拥有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作为全国的工业重镇,宁波制造业门类齐全、根基深厚,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深圳(家)、天津(家)、重庆(家)、成都(家)均进入了前十。
成都的“小巨人”企业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这些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以国星宇航为例,该公司16个月发射9颗卫星,完成11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15颗AI卫星及载荷,其中包括全球首颗AI商业卫星,实现了“AI卫星,成都智造”。华都核设备就是“特”的典型代表,其产品是用于核电站核反应堆的控制棒驱动机构;成都欧赛医疗的产品则体现了“精、专”,专于血液透析膜的研究,精耕血液净化领域。
成都产经决策智库雨前顾问产研中心总监许鑫曾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是在为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成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自然可以乘势而起。
围绕“小巨人”之争,各大城市也在纷纷在发力。
此前,宁波曾提出力争到05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家。北京力争到“十四五”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家;东莞则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00家。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6月下旬曾公开表态,上海计划年内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以上。
科研投入对抗
与创业板、主板等板块不同,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在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员占比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包括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0万元以上;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而这两大方面也成为城市在打造科创实力方面发力的关键。持续不断投入研发经费与出台多项政策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每个城市的重要任务。
例如上海一直在不断放开人才落户政策,近期还发布通知称,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51-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不同程度放开落户限制。在研发投入方面,《01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上海去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亿元(预测数),同比增长5.%。
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一座城市的科创实力并非凭空就会出现的,而是需要不断真金白银投入,也是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越来越重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原因所在。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0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00年我国RD经费投入.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
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在RD经费投入上的增长势头十分显著。00年度,成都RD经费.40亿元,增速首超0%,杭州RD经费.8亿元,西安则突破亿元大关,这三个城市RD经费的投入强度(与GDP之比)均超过3%。
RD经费投入的三大主体——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
对于企业而言,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科创企业越多,研发投入越多。苏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但00年的RD支出达到多亿元,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庞大。
而对于其他不少城市而言,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数量与城市的科创投入、实力呈现一定关联。
在高校实力上,成都是一个“优等生”。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0年5月底,各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排名中,成都以58所高等院校位列第八位。以双一流高校数量来看,成都与武汉、广州、西安共同位居第四位,均为九所。
持续的研发经费投入与聚集的高校、研究所,也为成都吸引到不少高质量人才。
今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0》,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01年成都位居第六位,当属中西部地区最吸引人才的城市。其中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4.7%,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二,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保持较高吸引力。
.85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