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少不了卷卷好书的陪伴。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同时,人们不应忘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所作出的种种贡献。
王选院士将自己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淡泊名利的他还有太多的伟大之处有待人们的发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中国键盘侠的眼中,任何一点微小的错处都会被无限放大。可即便以这样严苛的眼光来看待,王选依然没有任何黑料可言。
在“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他依旧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为无数的有志青年和科研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开创先河
早在北宋庆历年间,我国的毕昇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的这一发明,比德国早了近年。
到了年,日本、美国都开始应用第二代、第三激光照排技术,而我国使用的依然是活字印刷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选提出了发展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的建议。
从年8月到年7月27日,王选教授带领北京大学汉字处理研究室奋斗了多个日日夜夜,终于用激光照排机成功印刷出了一张排班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至此,我国印刷业由活字时代迈入激光照排时代,这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比于铅字印刷,激光照排有着许多明显的优势。它大大提升了印刷的效率,印刷速度是传统技术的5倍以上。它便于修改和调整,应用起来更为灵活多变。它极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工,从根本上杜绝了铅对身体所造成的的伤害。它物美价廉,降低了我国印刷业的成本。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之前,我国印刷行业还处于依赖人工的阶段。一本图书动辄百万字的字数,着实是项不小的工程。
而应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则将录入、排版、校订这些步骤都通过计算机进行。不仅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工作,还能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错浪费的情况。取得这一重大突破之后,王选教授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率领团队逐步完善这一技术,让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
至此,我国的印刷技术完成了质的飞跃,摆脱了以往落后的局面。而王选教授也由于这项技术的顺利研发,获得了“当代毕昇”的称号。
甘当人梯,培养年轻人才不遗余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倘若现实情况允许,王选定会坚守在科研岗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可是生而为人,往往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王选教授出生于年2月5日,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时候不过38岁的年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深感力不从心。
年,王选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选择,那就是退出科研第一线。然而对王选来说,这个想法乃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此之前,他也曾痛苦纠结过。但若是一切的努力都徒劳无功,倒不如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让他们在最好的年华作出更多的贡献。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要想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有所建树,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之后,勇于承认自己“不行”,更是难上加难。看着自己的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困扰自己许久的难题,王选教授明白继续研究工作并非明智之举。
于是在58岁这一年,王选从昔日的科研工作者化身方正集团的领导。知人善任,方能成就一番事业。虽然王选教授无法在专业的领域创造更多的奇迹,可是说起方正集团的科研工作者,他却如数家珍。
他了解每一位科研人员擅长的领域,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便第一时间交给他们去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深知科研工作之苦的王选教授,为年轻人铺就了一条平坦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没有后顾之忧。
对于方正集团的科研人员而言,王选不仅是他们的领导,更是精神领袖。无论遇到再多的困难,有了王选教授作为后盾,他们都能安心无忧。
淡泊名利,高新技术不能迷信院士
自55岁开始,王选教授先后摘得三个院士的桂冠,成为激光照排领域权威的存在。面对突然而至的鲜花与掌声,他从来没有迷失过自己。对于院士这一称号,他的态度十分清醒。
一方面,王选院士十分感谢国家对于他的肯定。另一方面,他又告诫世人高新技术不能迷信院士。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事业上的黄金时期是青中年。在青年时期,王选院士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完成了知识的积累,为后续的研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步入中年,他在激光照排领域实现了突破,将此前的种种设想付诸于行动当中。
王选院士的亲身经历,代表了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而从取得研究成果到获得各界人士的肯定,需要经历多年的等待。因此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得到院士的称号时,早已错过了科研工作的巅峰时期。
院士的身份,是对此前所做工作的肯定,但绝不意味着自己在这一领域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国家未来的希望,依然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
当然,王选院士明确表示,他的这种感悟仅仅适用于他所熟悉的计算机领域。他希望计算机界的重要人物,对待学生、对待刚刚参加工作的科研人员,能够多一些包容与理解。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带动科技飞速发展。
对于曾经在王选院士手下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能够遇到这样的领导乃是人生一大幸事。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年轻人固然渴望有所成就。在王选院士殷切的目光中,在他给予的充分信任下,自己对于科研的热情愈发高涨。做出成绩,似乎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辛劳一生,安度晚年奈何病魔无情
回首王选院士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都被病魔包围着。早在北大担任助教一职时,王选的身体情况就令人堪忧。随着动荡时期的到来,他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幸得妻子的贴心照料,他才能继续科研工作。提出发展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时,王选已经在家养病十年之久。
而在主导激光照排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妻子陈堃銶又不幸身患癌症。无奈之下,王选只能一边照顾患病的爱妻,一边进行紧张的研究工作。
幸运的是,激光照排技术的研究有了巨大的突破,妻子的身体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但巨大的压力,让王选本就不强健的身体,变得更为脆弱。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选终于萌生了退意,想要与妻子安度晚年。可无情病魔再一次袭来,夺走了他的生命。
年2月13日,身患癌症的王选院士由于消化道严重出血,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的他,年仅69岁。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为《科技日报》题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歌德曾说:“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即便是在键盘侠的口中,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错。
可是面对王选院士,他们却说不出任何一句指责的话语。在他的身上,人们真切体验到了人性的光芒,这令王选院士的形象愈发出众。回首王选院士的一生,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在年少时期,他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模范少年。在求学的道路上,他苦苦探索知识,找到了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面对疾病,他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努力地生活。当感到力不从心之时,他又急流勇退,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遇。
英才早逝,一片赤诚永存于人间
与常人相比,王选院士的离去来得太早太早。但他对人们的影响,却没有就此消散。据王选的友人所言,他自年轻的时候起便性格内向,不愿与人多谈。但就是这样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在生活中却最为心细。虽然他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却早已将后事安排的妥妥当当。
他将自己在科研领域所获得的奖金,大部分投入到王选科研创造基金中。虽然他无法在热爱的领域继续做出贡献,但他希望年轻的一代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梦想。人的一生又长又短,倘若无所事事地度过一生,活到百岁也是枉然,不过是虚度光阴罢了。
倘若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科研事业,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变得很长,因为赤诚之心将永存于人世间。直至今日,北大的万千学子、从事印刷事业的工作者们、方正集团的每一位成员,依然可以回想起王选院士带给他们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