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璐发自北京
“我国基础研究起步晚、力量弱,‘卡脖子’核心技术创新研发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推动科教产融合发展,加大核心技术创新与研发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的重要课题。”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学斌说。
王学斌表示,当前我国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存在不少问题,如高校和企业相对独立,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教育落后、人才匮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瓶颈突出;高校科研成果多,但转化为高效生产力难,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强;质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危机意识等。
为此,他建议进一步推动科教产融合创新,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议国家层面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对接,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扶优限劣”,鼓励发展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逐步压缩和淘汰粗加工项目,坚决淘汰工艺落后、利用率低、产品档次差、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二是提升高校和企业研发力量,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性、通识性知识教育,聚焦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培养,增加高校和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加工企业的投资规模、经营水平、产品结构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核实,确定核心技术攻关范围。对于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初级加工企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予以首批淘汰。支持现有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新产品开发,利用先发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实现错位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引进和培育龙头终端产业;引导企业走外向发展之路,努力拓展生存空间等。
三是加快科教产融合发展步伐,提升高校研发力量和企业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与企业实质性融合,学校融入社会、教师学生融入企业、高管职工融入学校,实现人才、经费、平台、设备等共享互通,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积极拓展创新空间和领域,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创新团队和主攻方向,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研究高新精尖技术上先行先试,打造“产学研用创”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同时,在人才政策、产品标准、专利授予、推广试用等各个环节支持高校和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最大限度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