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对于到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还是众说纷纭。因而,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说,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要实现整个经济在更少投入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应对劳动力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必然举措。而劳动力质量的提升,能够带来劳动力的技能、管理、知识等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增长。
衡量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维度,就是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动能上是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还是靠创新驱动。而衡量创新最好的标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除了要素数量增长以外的贡献率,主要是创新的贡献率。而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看一个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了多少,更应该看这些增长有多少是由创新要素带来的。
通过以上两个指标,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都可以非常清晰地衡量自身发展是不是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要看自身的发展是否有更大的产出效益。当然,还要看这一产出效益是不是由创新驱动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指标,再加上GDP指标,就可以比较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当然,以上讲的只是衡量指标,除此之外,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那就是将经济增长目标扩展为不单纯是GDP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步发展,包括人均寿命、养老床位(养老院提供床位及社区日托床位)、社会保障水平等指标的持续上升,贫困发生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等。
所谓高质量发展,除了以上三方面之外,还应该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也就是高质量发展第四个目标——追求更好的生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使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更低、能耗更低,污染水平不断下降。
以上我们清楚了如何衡量高质量发展,也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要谈一谈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实现以上四大目标。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五点:
1.以微观产品服务质量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从微观上而言,最终是要靠一家家企业生产的具体产品服务质量来支撑的。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各个微观的产品服务质量,才能实现社会的质量变革,进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
一是大力发展质量服务产业。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服务产业,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第三方质量信号,是企业提高质量溢价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而质量服务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我们要全力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服务产业,通过市场化、集团化改革,整合一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形成合力,尽快培育出能够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在全国充分市场竞争力的质量服务产业集团。
二是通过发展比较试验向消费者提供有效质量信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则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国消费增长潜力得不到释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消费者无法获得准确且能够指导消费的质量信息。而商品比较试验,是由那些面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的第三方机构提供,这些信息不仅清晰告诉消费者市面上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还通过比较提供了大量安全性基础之上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质量信息。
三是构建千亿元产业的团体标准。经济的竞争力核心在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又来自于标准话语权。我们说,标准包括安全、环保、卫生等政府主导的标准,以及体现产品和服务个性化质量的团体标准,而能够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是团体标准。我国应构建团体标准,掌握行业领域的标准话语权,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并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对企业转向质量盈利型模式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加快推行企业的团体标准标识制度,并允许企业在强制性的安全标准基础上,标识其所使用的团体标准。
2.以企业家能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说到底,企业家才是各类资源的直接配置者,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社会资源更有效地配置,才能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带动我国的效率变革。换句话说,企业家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为关键的主体。
我们要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能力,就要大力宣传企业家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广泛向企业家宣讲高质量发展理论,把中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向企业家进行全方位宣讲;要组织企业家进行高质量发展管理方法的学习,进而形成一整套新的经营管理方法。
3.以创新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单一性的要素数量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创新来驱动。而形成创新动能,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智能化投入提升产出效率。按《中国制造》要求,加大对智能化、大数据的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利用智能化机器人的使用,改造传统生产模式,提高产出效率。将大数据产业与制造业优势有机整合,提升企业大规模、可定制的生产能力,有效提升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是加快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充分竞争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更多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支撑,使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发展优势。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企业是将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终端,也是实现动能转变最为重要的主体。我们不仅要调整科技创新的投入结构,将各类创新项目向企业主体配置;还要提高科研经费中对科技创新人员的报酬,激励其创新动能;要鼓励高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创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并在其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
4.以高质量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人才是支撑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凝聚更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一方面要营造有利条件促进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大力培育一大批在生产一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工的基础上,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应制定高端管理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各类管理人才,将高级管理人员纳入人才引进专项,重点是要对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才引进给予补贴,以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
5.以政府改革支撑高质量发展。
除了以上四个因素,高质量发展还需有良好的制度环境,而政府改革是构建良好制度环境的牵引性力量。当前,我们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快将各项改革落实到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有效的制度基础。
一是加快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评价指标。发挥评价指标的指挥棒作用,真正构建并加快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评价体系。以“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理念,设计更加全面的评价指标,除了GDP指标,引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单位产值能耗、产品服务质量等经济性指标,同时考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指标。
二是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效地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尤其是要保护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形成公平有序的知识创新环境。特别是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法人依法平等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营造尊重知识创新、尊崇价值创造和服务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
三是注重审慎监管和谦卑监管。扩大负面清单制度推行的范围,坚决贯彻落实“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市场主体监管理念,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改变传统“管”的观念,以包容式监管推动创业创新,把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