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现已建立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教材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第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铸魂育人、打牢底色上下功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好新时代教材工作也要胸怀“两个大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仍然受到不同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教材中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我们必须在教材中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机融入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教材建设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通过教材铸魂育人,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第二,要在提高原创性,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新时代教材建设应当从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党的百年奋斗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总结中国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凝练形成中国理论,充分反映和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伟大实践,建设具有学理性、高水平的原创性教材。目前,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工作已经顺利启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新编、遴选、修订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话语的经济学系列教材。这是一个有力的举措,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期望在中国经济学教材之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都能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第三,要在增强时代性,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上下功夫。教材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一定时代的教材必然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为这个时代服务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教材建设服务当前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一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紧紧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主动对接国家紧缺领域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急需学科教材建设,为尽快解决“卡脖子”难题作出教材方面的贡献。二是坚持立足国际前沿。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和传播世界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如今,许多国家尤其是不少发达国家都把改革课程教材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人才、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突破口。我们必须认清国际竞争的新态势,加快建设博采众长、及时反映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最前沿的教材体系,培养更多支撑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第四,要在提升系统性,加强一体化设计上下功夫。提升系统性就是要坚持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增强整体性,加强协同性。一是实现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统筹整体规划,全面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各学段教材内容体系的难易性、延续性,避免交叉重复,做到梯度分明、循序渐进。二是实现教材编、审、用、管、研一体化建设。教材建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对教材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全过程的交流沟通机制,破除信息壁垒,打破信息孤岛,避免职责分散、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相向而行、同频共振的建设合力。三是实现教材、专题读本、教辅参考书、课外读物一体化建设。只有边界清晰,方能秩序井然。要统筹兼顾各类教材教辅的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和多样性,重点是以教材为核心,其他为补充和辅助,各司其职,形成共同服务好教材的格局。四是实现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课程特别是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评价尤其是考试评价是落实教材理念与功能的重要抓手。四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必须统筹考虑。要使教材编的与老师教的、考试考的紧密衔接,要让教材与课程、教学、评价实现良性互动。五是加强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体化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呈现的主要载体和形式;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既是基础,也是终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教材体系的灵魂,而教材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阐述、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教材体系建设提供内容、支撑和灵魂。同时,要在教材体系中第一时间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成果,通过教材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第五,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党的领导是我国教材建设的最大优势,也是抓好教材建设的根本保障。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重大论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统筹为主、统分结合,不断完善教材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国家统筹,工作层面专门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组建教材局和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建设上统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中职三科教材,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二是坚持统分结合,工作层面坚持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对中小学教材、职业教育教材、高等教育教材、境外教材、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特殊教育教材分类施策。“统”重在加强教材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分”重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材适宜性和多样性。统中有分,不是一统了之;分中有统,加强规划和引导。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全力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袁帅潘信林吕建晴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