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一碗红烧肉,开启他的航天人生中

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617/4640703.html
18:50

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故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

他是领航者,他的决策、部署引领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是奉献者,他的无私、奋斗让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向光明;

他是民族的脊梁,也是国家的功臣,他就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这是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孙家栋的获奖评价,虽然只有寥寥几语,却勾勒出了孙家栋先生为我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无悔人生。

年,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在感动中国领奖现场

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欢庆之余,我们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无数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辛勤贡献。

而孙家栋,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人。

1

童年时期因是左撇子

而被学校退学

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

小时候,孙家栋是一个左撇子,上小学时他只能用左手写字,因为和其他学生不同,在学校学习了两周,孙家孙就被学校给劝退了。

为了能够继续上学,小小年纪的孙家栋每天都坚持在家勤练用右手写字,一年以后,他不仅可以熟练的使用右手写字,而且还可以左右开弓打乒乓球。

继续上学后,孙家栋的各科成绩十分优异,可能正是童年时期被退学的事件,让小小年纪的他就练就出了异于常人的毅力。

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曾因左撇子而被学校劝退的学生,会在多年以后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2

一碗红烧肉

吃出了自己一生的辉煌前途

孙家栋曾说过,自己走上航天之路纯属偶然。

年,19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选择了汽车专业。

年的元宵节,很多同学都选择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哈工大的预科班决定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来庆祝节日,于是“贪馋”的孙家栋就决定留在学校吃完这难得的红烧肉,再回去姐姐家过节。

就在食堂准备开饭时,学校的校领导突然通知在场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开始招人了。就这样,因为“贪馋”而留在学校的孙家栋连招呼都没来得及和家人打一声,就连夜坐着火车去了北京。

年,孙家栋顺利入选中国第一批留苏空军学员,和另外29名同学一起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行为期7年的学习,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

回首往事,正是因为当初的那碗红烧肉,才让他与中国航天结缘,开启了他的航天生涯。

年留学苏联前夕的孙家栋,时任空军俄文翻译

3

钱学森点将

成功研制我国首颗人造卫星

很多人都知道钱学森在年亲自点将,才让孙家栋成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却鲜有人知道这二位之间亦师亦友的信任和情谊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其实早在年孙家栋从苏联归国,被分配到当时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部时,他与时任五院院长钱学森的交流就逐渐多了起来。

在一次工作中,钱学森的言传身教更是让孙家栋深受触动。

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工作。由于时间紧,车间师傅找孙家栋商量说4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第一个能装上,其他3个应该没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装了?

当时的孙家栋觉得有一定道理,就同意了。但却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有个陀螺却怎么也装不上,他只好立即向钱学森报告。

钱学森听了汇报后并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让大家仔细加工研磨后再试装,并亲自来到现场察看。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在现场陪到凌晨4点,直到大家把精密部件研磨安装好。

从那时开始,孙家栋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始终坚持严抓工作质量,不敢有丝毫松懈。

年4月24日晚9点34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

年3月3日,距我国第一颗卫星发射不到一年的时间,孙家栋任技术总负责人的“实践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也是我国第一颗有物理探测功能的卫星。

4

历经多次航天险情

果断决策力挽狂澜

卫星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每次发射,不到卫星入轨的那一刻,谁都不敢保整能百分之百成功。

在孙家栋60余载的航天征程中,也经历过让他毕生难忘的“险情”。

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二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正当这颗卫星即将进入预定轨道时,经地面测控站发现,卫星上的蓄电池升温了,必须调整卫星对着太阳的角度才能降温,但调整幅度已经到了设计临近值,如果再调整角度,卫星可能会失去地面控制,变成一颗废星。

时任总设计的孙家栋,在沉思了几分钟后决定再调整一次视角宽度,最终热失控问题得以解决,卫星化险为夷。

5

老年时期成为“空中飞人”

一年穿坏5双鞋

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当时已经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起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

很多人对孙家栋这一举动表示非常的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早已功成名就的他还要冒着如此大的责任去接受这样一项充满风险的工作。

对此,孙家栋的回复依然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作为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

他经常在几个城市之间来回穿梭去协调卫星发射的相关事宜,有时候甚至需要在一周内往返多个城市。

这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曾先后10次进入发射场,并在发射场内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大大小小会议。

他的老伴魏素萍说,在那一年,孙家栋光是穿坏的布鞋就有四五双。

孙家栋指导探月工程各系统的调试工作

钱学森曾这样评价孙家栋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他说:“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孙家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的全部过程。而他的传奇人生也与中国航天发展史中的多个“第一”紧密相连。

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堪堪占据了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而在未来,我们坚信这位航天巨匠依然会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继续添光加彩!

参考资料:

1.《瞭望》新闻周刊,《瞭望: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的航天传奇》

2.科技日报,《问苍穹探月宫家国栋梁》

3.科学时报,《欧阳自远眼中的孙家栋:“他是一部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4.人民网,《独家专访嫦娥探月总设计师孙家栋:聂帅点将“兵头将尾”终成大器》

5.新华网,《我的中国“星”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孙家栋》

6.中国新闻网,《卫星之父孙家栋:见证中国航天全过程》

7.中国新闻网,《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功勋》

8.CCTV-10,《人物·故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

9.广州日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