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背后200分钟和500年的知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3_274.html

纪录片《王阳明》剧照 

浙产人文纪录片《王阳明》自3月22日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以后,迅速掀起了一股“王阳明热”。这位多年前的浙江老乡,这次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纪录片导演吴琦选择了时空交错的方式去诠释王阳明这个人物,第一次参演纪录片的辛柏青出演王阳明,他时而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去追溯、感知、触摸王阳明,时而又扮成古装去饰演王阳明。在历史的真实之上,《王阳明》以想象的方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可感的守仁先生。

“今天我们以纪录片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其实就是隔着时空重构一个关于王阳明的‘复合的完型’。而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透视,距离产生客观立场。”吴琦说。 

从浩渺诗文中,寻找真实的王阳明

《王阳明》于年11月开始筹备创作,年5月3日正式开机,摄制组辗转北京、浙江、江西、贵州等地,于9月初完成所有拍摄工作。其中大部分古装场景,是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取景拍摄的。

“现在,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就会去翻他的微博或者朋友圈,所以王阳明的诗,就相当于他的朋友圈,是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他的最好凭借。这些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远比那些道听途说来的传说故事更有说服力。好在他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都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吴琦说,能够顺利完成文本部分,王阳明的诗文帮了大忙。

“也知世间风波满,还恋山间木石居。”这是37岁的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时,面对仕途不顺,触景生情所作。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这是王阳明被大太监刘瑾刺杀,为“金蝉脱壳”假装投江时,在墙壁上写下的《绝命诗》。

“对于诗来说,放在书本上,跟听人吟诵出来,感受是不一样的。”吴琦说,辛柏青是话剧演员,台词功底也很好,“所以我们让很多王阳明的诗作经辛柏青的口在片中呈现出来,让大家可以身临其境地,和辛柏青一起,踏入另一个人的生命河流。”

从一篇篇诗文中,主创团队努力地去寻觅着王阳明一生的脉络。本着这样的初心,前期的文本研讨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导演组不仅与多位研究王阳明的专家一起研究讨论,连辛柏青本人,也从那时便参与到了文本创作中来。

“因为这个纪录片,不是为大家解读王阳明,而是向大家呈现我们看到的王阳明。这个纪录片是通过辛柏青这样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诠释的。所以,有很多地方,需要代入辛柏青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这是我们没法告诉他的,因此从前期文本创作时就参与进来,后面的表演会顺畅很多。”吴琦说。

在坚持既定的美学追求和表达方式前提下,《王阳明》依靠叙事主线的力学结构,以一种“观念的画框”,从繁复的时空中框定叙述和画面的边界。

“我们以王阳明个体的生命叙事展开叙述空间,但王阳明之所以为王阳明,绝不因为他是一个普通的明代读书人个案,因此我们不讲一个封闭的‘人物故事’,要漏出历史信息,漏出知识窗口,漏出人文思辨,点与面形成合理布局。”吴琦说。

片中辛柏青饰演王阳明

两个“辛柏青”,三种探访之旅

定下来由辛柏青出演王阳明后,创作团队都对他很满意。“因为他自己也读王阳明,他也爱读书,喜欢传统文化,不爱社交,扮上古装很有古意,所以由他来出演非常适合。”吴琦说。

辛柏青接到邀约之初,第一反应却是拒绝。因为在他的印象中,纪录片是不用演的,他不知道要自己来做什么。在辛柏青看来:“纪录片我觉得就是真实和理性,而我熟悉的戏剧表演就是需要戏剧冲突,这看起来完全是对立的。”

经过后来反复沟通,辛柏青对片子越来越感兴趣——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重走王阳明走过的路,从诗文和史料中,去还原一个王阳明的形象,这对于辛柏青来说,确实是新的挑战。

那么,为什么辛柏青在扮演王阳明的同时,还以现代装扮出现?

这正是导演的别具匠心。

“我觉得我们的纪录片,可以说是剥洋葱式的片子。最后没有一个结论,只是呈现我们所了解到的。看完之后,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王阳明。所以,我们让辛柏青以他自己的身份在片子中出现,就是为了提醒大家这一点,同时也有一点让他‘文责自负’的意思,因为有许多表演,是出自演员自己的感受和逻辑。”

在吴琦看来,辛柏青在片子里有三重身份:一是作为一名演员,通过已知材料进入角色;二是戏中戏的王阳明本人;三是代表当代公众去追寻探访的一个知性个体。“这就需要调动一些演员本身的知识储备和思考力、感受力。因此,本片的主演任务相对其他影视作品更为复杂,更具布莱希特(德国戏剧家与诗人)式的间离感。但这也是本片的价值点,希望能一起打造一部有意味的探索之作。”

创作团队对于细节也把握得很到位。拍到王阳明被贬至龙场那一集,他们在当地重新搭建了一个茅草屋,并在片子里呈现了这一过程,还让辛柏青参与了搭建。

根据历史记载,王阳明被贬到龙场后,就是自己搭建了简陋屋舍。这样的还原,不仅贴合史实,也让辛柏青能够通过这些过程更加贴近他所感受到的王阳明,虽然这栋茅草屋在片中只有一场戏,但吴琦说,剧组仍然“不惜‘斥巨资’打造了这间屋子”。

由“知行合一”,走向更深厚的王阳明

纪录片《王阳明》共五集,每集40分钟,依次按“溺”、“困”、“悟”、“功”、“明”五个主题切入。

这个时代再拍王阳明,意义在哪里?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最关键的意义就在于阐述了阳明先生和阳明思想对当下的意义和价值。”浙江大学教授董平是本片的学术顾问,他认为,时至今日,仍需要探寻阳明思想,是因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努力亲身实践,通过自己的行动把真心落实到生活中,这样才能做到内外一致,发现真理,而这正是‘知行合一’的内在含义。”

而在吴琦看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世界观,而“致良知”是他的方法论。“我觉得王阳明这个人非常有意思,如他自己所说人是在世上磨练,他写的诗文,做的事情,打的仗,都是在磨练他内心的‘良知’的体系。知和行其实是一件事,知道却不能做到,那不叫知。这些对于今人很有启示意义。”

而这些就是《王阳明》这部纪录片想传达出来的内容。吴琦也坦言,王阳明的一生太丰富,学术体系太博大,所以在创作上,影像表达者无法通过一部片子完整地呈现出来的,因此他们选择了王阳明心路历程中几个大的主题,希望通过这样的呈现,让观众产生延伸阅读的兴趣。

“我们今人看《史记》,觉得那就是历史,其实司马迁写的很多历史,距离他自己也过去几百年了,他怎么知道当时谁说了什么话呢?所以很可能也是加了一些自己的演绎和想象。所以我们如今做这样一部片子也是一样,我们不知道当时的王阳明某一刻是什么表情,说了什么话,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合理想象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走近王阳明,并且愿意了解他,记住他。”吴琦说。

纪录片《王阳明》剧照

影评:《王阳明》好看吗?

孙雯

但凡知道王阳明的人,提及这个名字,后面常常不忘跟一句:知行合一。

可是,何谓知行合一?我们又往往止于字面的理解。

王阳明热不是近年才有。

十多年前,自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的书写开始,我们陆续还读到陈荣捷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钱明的《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余怀彦的《王阳明的五百年:中国与世界的王阳明》、杜维明的《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当然,还有各种版本的《王阳明全集》。

与其中思考严谨的学者专著相伴的,还有不同样式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其间,他被称为“明朝一哥”抑或“神奇圣人”。

但是,在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演绎之中,多数大众其实并未真正走近王阳明。

人群中说起王阳明,听者的脑海不过涌起:嗯,这个人,很厉害。

这一周,五集大型人文纪录片《王阳明》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演员辛柏青呈现了与王阳明一场场的相遇,从余姚、杭州、北京、贵州……在历史的遗迹和浩繁诗文中,辛柏青穿梭时空,寻找王阳明,并与他进行了一场场“对话”。

因为这部纪录片,王阳明走入了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