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旨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落实《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引导高校学子参加科研活动,探索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路虽远,行则将至。第十二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简称大赛)初赛评审,历时7天,于7月22日在北京圆满结束。一道道精心设计、来源于企业一线实践的赛题,让在校的学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软件的真实需求;一件件来自大学生的作品充满着创意与朝气,让出题者和评审专家由衷赞叹。学以致用、产教融合、以赛促业,这也正是大赛的初衷和前进方向。
大赛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由中国信息化周报社、中国(南京)软件谷、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执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教师,会同来自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专家,对来自全国31个省份、千余所高校的作品进行评审,选拔出进入决赛的队伍。
学生提交的作品数量再创新高。据统计,参赛高校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参赛队伍覆盖余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百余所,“双非”高校余所,高职院校余所,累计近3.5万名大学生参赛,影响力持续扩大。
本届大赛共有支队伍在线报名。从区域分布情况看,湖北、山东报名数量并列第一,陕西、江苏报名数量紧随其后,广东、四川、河北、河南、福建等省份参赛团队数量也居全国前列,以上10个省份占总量的69.5%。另外,浙江、天津报名数量增长较为明显。从参赛高校类型看,“双一流”高校占28.9%,“双非”高校占53.8%,专科及高职院校占17.3%。
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将技术难题凝练成大赛赛题,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最佳实践,更是大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本届大赛共计公布A组、B组赛题20道(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专项赛道的赛题8道、智能产品系统创新专项赛道的赛题4道),赛题涉及信息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热点领域。大赛的重点之一是继续做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专项赛和智能系统设计与开源创新专项赛,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基于开源软件或国产基础软硬件平台开展研发工作,为推动信创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作品代码、技术文档规范性好
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也是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软件生态是指在一个共同的技术平台上,众多的参与者协同合作,最终形成大量的软件解决方案或服务。大赛出题企业以赛题为依托,积极构建产业生态。
为规范化、系统化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简称金蝶)设计了赛题“A6—智慧校园-综合服务学工平台”。
该赛题要求参赛选手借助金蝶云苍穹低代码开发平台,实现学工业务的数智化改造。不仅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便捷、快速、高效、贴心的服务,而且还能增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实现信息共享。
金蝶中国开发者赋能部技术架构师高俊表示,金蝶从年开始“云转型”,年推出国内首款企业级云原生架构的低代码PaaS平台。“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金蝶云苍穹低代码开发平台上开发基于生活场景的应用,所以设计了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赛题”。
金蝶中国开发者赋能部技术架构师高俊
希望同学们能把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作品中,比如智能算法、实验室设备的集成等;能够针对现有学工系统的不足提出优化方案。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升辉参与了赛题A6的评审。他的感觉是:“今年提交的作品大多数完成度较高,代码、技术文档的规范性好。与前几届大赛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对新工具、新平台的适应能力和对新技术的运用及开发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升辉
与前几届大赛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对新工具、新平台的适应能力和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品的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期。其中有些团队把苍穹平台提供的OCR(文字识别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新生报到和成绩录入系统中,有些作品集成了学校的门禁系统,还有的作品集成3DMax(基于PC系统的3D建模渲染和制作软件),都做得很好。”高俊在评审完A6的作品后说,“希望同学们能把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作品中,比如智能算法、实验室设备的集成等;并且能针对现有学工系统的不足提出一些优化方案。”
王升辉建议赛题A6进入决赛的同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优化作品:第一,在满足赛题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作品的特色和亮点,在功能演示、展示手段等方面多下工夫。第二,除了对新技术和算法的研究探索和亮点展示外,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