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保研?顾名思义是保送研究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推免,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就是被保送者不经过笔试等初试一些程序,通过一个考评形式鉴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直接由学校保送读研究生。
根据教育部文件,我国本科院校中,仅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包括对免试研究生的“推荐”与“接收”两方面工作。
资料来源:软科
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万大关,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升级。
相比于考研,保研一步到位,成了很多学生的梦想通道。所以,赶快来看看哪些大学保研率更高吧!
一、年保研率与年变化情况
备注:
、届保研率=推免公示人数/在籍人数(招生人数)
保研率为理论值,仅供参考
因部分高校本科生推免外网公示不全因此数据存在缺失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国内有推免资格的院校整体上的保研率都在增加。
的保研率增幅比较大,人大、中科大、同济、北航、浙大年的保研率与年相比增幅都超过了4%,北大医学部甚至超过了10%;而像南大、复旦保研率的增幅也都超过了3%。老牌比如川大、山大、南开、厦大等学校的保研率也有小幅的增加。
大部分院校的保研率也在增加,但是只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一流学科的保研率增幅稍高。除此之外其他院校的保研率都增幅较小,甚至出现下滑。
双非院校只有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涨幅较大,其余大部分在保研率本就很低的情况下,保研率增幅也微乎其微。
部分双非院保研率:
虽然大趋势是保研率逐渐增加,但是大多数双非高校的保研率却低很多。大多数双非高校学生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仅是保研马拉松的陪跑。
二、保研性价比更高的院校有哪些
1、中国科学院大学
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保研率高达47.59%,仅次于北大,而且比21年保研率增幅超过了5%!虽然是一流学科高校,但其保研率可与C9高校一争高下。该校招收本科生的时间并不长,但其研究生生源大部分为顶尖、及双一流高校学生。作为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背靠中国科学院,为未来科技骨干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通科研通道,使科研实践成为本科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科研人才培育重要院校。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致力于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去年才开始推免,保研率为16.4%;而届这一比例飞速窜至22.4%,足以看出这所“国字头”院校被重视的程度。社科大注重培养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开展“师徒制”、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为社科领域的科研人才培养竖起一面旗帜。
3、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年保研率达到36.08%,比21年增长2.88%。重视科研教育的本科生培养理念加上较高的保研率,这所学校非常适合想从事科研道路的同学报考。
4、南方科技大学
坐落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年保研率达到28.83%,相比21年增长幅度达到了5.73%。。这所“小而精”的研究型高校培养了许多拔尖的有创新精神的本科生。根据南方科技大学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届选择国内升学的毕业生多为国内推免,推免比例高达20.68%。其中有92.76%的毕业生可升学至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双一流”高校和南科大。
5、“两财一贸”
中央财经大学(17.19%)、上海财经大学(18.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39%)的保研率也都不低,并不输给一流大学。
6、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这些保研率在20%上下的一流学科高校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拥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了大量所处领域的高质量本科生。
三、保研政策变化
整体的保研率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是我们也发现今年不少学校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对科研竞赛和拓展素质的要求增加。如华东师范大学强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期间科研成果、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创业、参加志愿服务、到国际组织学习、参军入伍服兵役等可作为素质加分项目;山东大学届最新保研政策恢复综合测评,其中将将科研创新和素质拓展的综合素质分直接加到平均学分绩点上,凸显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要求。
另外,随着近几年“强基计划”的推行,以及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设立,表明基础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不少高校的推免名额对基础学科(自然科学)领域、应用技术学科领域、新型交叉学科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等国家急需的四大学科领域予以一定比例的倾斜,如武汉大学、东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均在研究生推免工作中作出部署。可以看出,能够坐稳“冷板凳”、攻坚国家紧急学科领域的高质量人才将成为近两年的研究生招生重点。
四、建议
对于想选择高保研率院校的同学来说,除了头部院校,也可以考虑诸如“国字头”大学以及一些一流学科的高校;如果立志走科研道路的话,也可以考虑两所新型研究型院校。但无论如何,都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于正在备考的高中生们而言,如果将来有考研意向那么在志愿填报时可以将上述院校作为高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