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件考虑得好周到,连‘每天运动1小时’活动都安排了。”
今年31岁的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潘浪,在科研之余,难得的消遣便是每周打两次篮球。
他说到的文件,是日前由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这是4年来,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也被称为“减负3.0”。
在湖南,一系列给科研人员减负的行动也已实施了几年,并正在不断完善中。
“买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
在近年湖南旨在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开展的一系列改革行动中,经费“包干制”颇具代表性。
“预算制度僵化,科研经费管理过细。科研人员成了会计师,有实力做科研的人却不愿意申请科研项目了。”8月15日,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肖冬梅教授回忆起年一项针对科研经费的调研时说。
年轻的湖南大学教授张吉良举例,通常在一个含万元科研经费的非“包干制”项目中,设置30万元的设备费后,该设备费便不能自主调整。“不能根据项目实际需求使用经费,是不利于科学研究的。”
针对科研项目资金存在“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问题,年,湖南出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20条新规。年,湖南进一步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采取定额方式资助,项目预算编制被取消。
“买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张吉良告诉记者,试点项目可按项目执行的实际情况分配资金,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经济工作中解放出来。
“这样我们也能放开手脚去做想做的事。”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环保能源所所长杨本涛说,随着“包干制”落地,科研人员还可将结余经费继续投入到后续研究中,将钱用在刀刃上,而不用再像过去一样,在指定的时间内,为了结题考核而支出。
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不再是“必要条件”
33岁的杨本涛获得的“包干制”资金来自年“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
年,湖南出台我国省级层面首个专门为科技人才评价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的实施办法》。据此,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的评审,不再设有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必要条件”。
“破除论文、职称等‘四唯’之前,企业科研人员申报科技人才项目比较困难,特别是在论文方面。”杨本涛说,即便达到了评选标准,要和高校教师同台比拼成果量,企业科研人员也明显不占优势。
新办法实施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