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北上广合计只增长了7.7万人口。
具体来说,年,广州增长了7.03万人,上海增长了1.07万人,北京则下降了0.4万人。(以上数据均为常住人口)
与往年数据相比,这完全是断崖式下跌。
北上广人口增长为何骤然失速?
七普数据显示,从年到年,北京平均每年净增22.8万人,上海平均每年净增18.5万人,广州平均每年净增59.7万人。
也就是,过去十年,北上广三大城市平均每年合计增长万人。
从年均增长万人,下降到今年的7.7万人,跌幅之大让人大跌眼镜。
要知道,过去一年,北京、上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放宽了落户门槛,但并没有带来显著的人口增长。
数据显示,年上海户籍人口减少18.19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19.26万人,这说明上海能维持1.07万人的增长,主要靠的还是非户籍外来人口的涌入。
北京的话,不仅常住人口下滑,外来常住人口也下降了,前者从万人下降至.6万人,后者由.6万人下降至.8万人。
户籍明明放宽了,人口增长为何不高?
首先,北京、上海虽然放宽了户籍政策,但门槛仍然很高很高,基本都要大学的应届生或者其他名校的研究生才有机会落户,符合这个条件的学历型人才很少很少,不足以拉动整个城市的人口增长。
如果北京、上海像广州、深圳、杭州、武汉、西安那样允许专科学历或者本科学历即可落户,那人口增长肯定是井喷式的,毕竟京沪户口的含金量是省会城市远远不能比的。
北上广人口增长降速,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疫情因素,三个城市都有海量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疫情期间没有照常复工的人很多,即使出现负增长也不奇怪。
,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名
那么,除了北上广三大城市,其他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呢?
如上所示,从目前已公布数据的城市来看,成都的人口增幅排名第一,年净增24.5万人。
值得一说的是,成都所在的四川省去年仅增长1万人,这说明成都对全省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巨大。目前,成都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为25.31%,比年末提高了0.29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每四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个是成都人,省会的首位度非常高。
四川地处内陆,但存在感、影响力都很出色,主要靠的就是成都这个超大城市的带动。相反,像山东、河北等经济大省,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存在感就相对较弱。
不过,24.5万这个增量,也远低于成都过去10年平均水平。从到,成都平均每年净增58.2万常住人口。
排名第二的杭州,年净增23.9万人,与成都相差很小。
从到,杭州平均每年净增32.36万人。
排名第三的是南昌,年净增18.3万人。
这个增量高于南昌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从到,南昌平均每年增长12.13万人。
年,人口增量超过10万的城市还有青岛(15.1万)、宁波(12.4万)、郑州(12.2万)、嘉兴(10.5万)、南京(10.37万)、福州(10万)。
当然,还有一个最大悬念,那就是过去十年的人口增长之王——深圳还没发布数据,但从广东省的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深圳近2年的小学生招生人数来分析,估计深圳的增量也非常有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武汉的人口数据也待发布。年,湖北省常住人口增量达54.7万,这个增量非常高,相信其中有一很大部分是武汉贡献的。
所以,年,谁是中国(内地)城市的人口增长之王?很有可能会在成都与武汉之间争夺。
再来看看部分省份的数据。
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60万人,作为历年的人口增长冠军,广东首次输给了浙江,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72万人,首次登顶。
此外,湖北年的常住人口增量达54.7万,首次超江苏,强势挤进前三。
所以,年人口增长的前三名是浙江、广东、湖北。
人口增长骤然失速,北上广会“衰落”吗?
可能有人会问,北上广等核心城市的人口增长失速,会带来什么影响?
首先,大家要明白,疫情期间的人口统计受多重因素影响,不能代表常态时期的人口情况,因为很多外来工还没有照常返工。
另外,北上广深以及成都、杭州、武汉等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长期还是可以看好的,因为这些城市聚集着最多的就业岗位、最优质的科教文卫资源,只要把户籍政策再稍微放开一点,吸引人口并不难。
至于高房价的问题,完全可以靠发展郊区新城来解决。
我认为,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不会戛然而止,现在已经不是汽车时代,而是轨交时代,城市半径完全可以从汽车时代的30公里延伸到60公里,新增人口的容纳空间仍然很足。
不过,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未来会更多地流向郊区新城。这些城市的中心城区更多的是发挥人口集散效应,即从全国各地吸引人才,然后向郊区新城疏散。
文章来源:乐居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