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央视十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子栏目《家乡至味》播出,通过倪秋香、刘顺保、程发银、王恒余等多位扬州大厨的视角,聚焦扬州人的“家乡至味”。(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多位大厨入镜
央视通过大厨视角聚焦扬州至味
“巧技是淮扬菜名扬天下的根本,对吃极为挑剔的扬州人催生出了极其严苛的工艺要求,凡鱼野蔬如何变为人间至味,答案就在烹饪的技艺里。”昨天,央视《探索·发现》子栏目《家乡至味》第17集,通过扬城多位大厨的视角,聚焦扬州人的家乡至味,详细记录了扬州翡翠烧卖、烫干丝、豆腐羹、阳春面、炒饭、瓜雕等制作技艺。
在节目中,凌晨四点起床制作翡翠烧卖等扬州面点的倪秋香,是冶春茶社的淮扬面点大厨,她为了让“扬州三绝”翡翠烧卖保持最好的品质,亲自择选青菜、调配馅心,而让不少食客感到惊诧的是,制作翡翠烧卖的青菜切起来竟然讲究“右三刀左一刀”的刀法;用手感和经验维持面团酸碱适中度量衡的刘顺保制作的三丁包,选用既肥且嫩的隔年母鸡、膘头适中的五花肋条猪肉、时令鲜笋分别文火慢炖,切丁烩制,形态饱满圆润,色泽洁白如雪,他从不会打字开始努力,到目前已经通过网络给人们授课,把扬州包子的制作技艺传播出去。
这一集《家乡至味》通过倪秋香、刘顺保、程发银、王恒余等大厨的视角,聚焦了扬州面点、烫干丝、文思豆腐羹、扬州炒饭、瓜雕等制作技艺。节目中,冶春的红楼早宴看盘是隐藏的看点,表现了扬州面点的文人雅致。
豆腐丝能穿针
扬州多名大厨展现手下淮扬绝技
“豆腐丝能穿针”,这一直是扬州文思豆腐羹的传说,此次“家乡至味”专门找到30年前改良这道传统淮扬菜,并使其广泛传播的淮扬菜大师程发银进行拍摄。
据介绍,师从中国淮扬菜烹饪大师薛泉生的程发银从厨45年,文思豆腐羹原是扬州文思和尚发明的,最能展现扬州厨师刀功底蕴的菜品,年,他带着这道菜去参加全国烹饪大赛并获得金奖,当时新华社报道给出极高的评价,文思豆腐“独步烹林”,将巴掌大的豆腐切成上万根豆腐丝,丝丝如发,细能引针;而制作文思豆腐羹的清鸡汤必须保持摄氏度而不沸腾。
央视通过大厨视角聚焦这些扬州至味,是得益于淮扬菜大师王恒余的向导,“当时央视的编导是通过北京的餐饮同行联系到我的。”作为出镜大厨之一,他在节目中制作了扬州炒饭,“节目拍摄内容包括宝应的长鱼面、新上市的莲藕、高邮菱塘的烧羊肉、高邮湖里新鲜捕捞的六月黄,冶春的早茶、面点师傅倪秋香的一天,淮扬菜大师程发银改良并被沿用至今的的文思豆腐羹、传统扬州炒饭、盐商宴、阳春面等,出镜大厨远不止这次播出的这些。”
王恒余介绍,当时节目组希望通过在扬州寻找食材的过程,可脱离美食的小范围,展现扬州当地的民风民俗和自然环境。
盛夏来扬拍摄
18天沿着运河进城记录扬州典雅
随后,记者连线节目组了解到,《家乡至味》原名《千城百味》,节目组是6月底到扬州来做前期调研的,编导们在做了2个月的提前策划和实地探访后,发现淮扬菜不仅是四大菜系之一,扬州还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而淮扬菜菜品本身的故事和渊源也很多。
“我们是7月底来扬州拍摄的,当时正值盛夏,我们从宝应开始,然后沿着运河进城。”节目编导孙春阳告诉记者,年更换了节目名称,今天播出的是第一集,还有一集仍在排播中。
孙春阳介绍,扬州人对食物典雅的追求已经渗入血液基因里,淮扬菜的精致程度取决于扬州厨师手间的巧艺,“巧技是淮扬菜名扬天下的根本,对吃极为挑剔的扬州人催生出了极其严苛的工艺要求,凡鱼野蔬如何变为人间至味,答案就在烹饪的技艺里。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讲究火功、擅长焖炖、注重刀功、造型雅致,繁琐的技艺背后正是扬州人对于生活的极致追求。”
据了解,央视《探索·发现》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宏,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中国的文化大观。
文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