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应该算是福州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它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起于晋,成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这里出了很多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有影响的大人物。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节目曾经出过关于三坊七巷的纪录片。三坊七巷顾名思义,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
如果来到这里只是想随便逛逛,是不用买门票的。如果想追溯历史,感受文化,可以买三坊七巷的联票,学生半价,最好再租一个电子讲解器,能收获更多。
错落有致的三坊七巷,每个坊巷口都有一个石刻的牌楼,精美的雕花,朴素的外墙,只需一个仰头或是颔首,就能发现时间在这里留下的烙印。
它历经千年变迁,窄窄的小巷,石板路蜿蜒崎岖,满满的历史沧桑感,低垂着枝条的老榕树,随微风轻轻摇曳。很想撑着一把熏染过的油纸伞,绕过市井的喧嚣,从这里走过!可惜我和糖公只是过客,走马观花并不能体味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的旅游名片。大概从唐末以来,这些街巷逐渐成了达官贵人、将相文士聚居之地,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都曾在此居住过。在晚清至民国初年,这里还曾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大量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被誉为“近代名人聚居地”。所以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之说。街边的各种雕塑,展现着当年的人文景观。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建筑、名人故居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夜色中的三坊七巷灯火璀璨,张灯结彩,两旁商铺林立,美食美物应有尽有。沿着河有很多酒吧和饭馆,歌手弹琴歌唱,吃喝玩乐一样不缺,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对那些隐于市的老居民来说,或许是头疼的叨扰和嘈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