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矿物岩石材料学科基础,借力“”工程、“”优势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面对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生态环保”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材料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思政教育和科教融合未能有机融入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二是材料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不足,高水平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材不够,学生对前沿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新材料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高质量科研项目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四是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尚未完善,大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人工作投入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了基于“思政引领、科教融合”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地质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思政教育为引领、科教融合为牵引”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材料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核心理念
智能座椅中需要实现智能加热和智能灌溉功能。内嵌红外感应硬件,用以检测是否有人经过、靠近座椅,红外感应硬件中黄色为信号线,输入人体是否靠近的信息。如果有人靠近,传感器给单片机输入高频信号,单片机接收到高频信号之后,开启语音播报并驱动继电器联通加热坐垫正负极,实现座椅加热10分钟。智能灌溉系统同休憩凉亭智能灌溉系统方式及技术路线一致。
探索与实践
1.坚持思政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全过程中的引领地位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体系构建与顶层设计中充分体现思政的价值引导,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大纲、汇入案例、导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的科研精神。将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转化和移植,将高水平科研融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以思政引领人才培养,将科研成果融入“第一课堂”
挖掘材料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发材料特色课程思政资源,建立思政示范课程;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地质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的特色材料课程群,包括开设了材料与环境等22门学科前沿课,全部采取小班授课,采用“启发-自学-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材料类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思政教育元素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多部系列特色教材。
3.以思政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高层次科研项目融入“第二课堂”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开展“科技服务社会”等支部特色主题党日活动,深度挖掘材料实践类和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思政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开展多层次“创新创业训练营”,举办材料文化节、“绿色+创意大赛”、微结构摄影大赛、高校分子模型组装大赛等品牌活动;将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内外科技训练计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结合本科生专业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实现全面普及、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友创空间材料学协同研究院”,融合校内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和校外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任企业导师,实现科教兼容、校企互通的创业人才培养。
4.加强思政引领,打造“思想、能力、知识”俱佳的教师队伍
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支部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观摩、集体备课,保证思政引领教育教学。
整合学院科研力量,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名师及资深教授领衔、“老中青”结合的教师团队。通过“教授面对面”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以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地质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培训研讨、同行评议等举措,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
通过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传承为国担当、科技强国的家国情怀和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将地质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把科研成果凝练为教学内容,用科研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用科研项目带动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全面培养,为领域内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材料人”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张以河邓雁希李金洪吕国诚于清海王琳)
责编:丁涛
校对:张健
监审:韩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