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周围,很多家长在学习之外,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孩子打网球、弹钢琴,但对研究科学兴趣不大。这样看来,科普还没有成为老百姓的刚需,公众对提高科学素养也并没有那么重视。”在近日召开的主题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张文宏的一段感慨引发与会专家热议。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的专家呼吁,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让科学和教育实现跨界合作,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切身感受到:小学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对科学兴趣非常高,可是到了六年级就急转直下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也举例佐证了这一现象。一项针对我国23个省、66所学校的调研显示: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学生,有意成为科学家的比例分别为12%、6%、4.5%,呈递减趋势。有意向从事科学职业的学生也出现逐级“管道泄漏”现象。如此一来,报考科研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减少,最后导致人才供给出现短缺。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介绍,大量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反而持续下降,青少年对科技相关行业的职业期望很低。有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对所有科学科目的兴趣都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对科学感兴趣的程度较小学生下降了9.1%,其中对物理学科兴趣下降高达18.7%。
在郑永和看来,考试“指挥棒”作用下学校考核多以测试知识为主,实验探究类科学课程未得到重视,科学兴趣、好奇心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消磨殆尽。
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