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视听首都科普,打造科学传播北京

为更好推动新时期科普事业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新时代需求,12月18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北京市科协签署《“新视听”+首都科普宣传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北京市科协还与北京广播电视台签署了年度合作备忘录。

作为推动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和首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融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次活动还邀请到国内多位知名科普专家与媒体人,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各自从事科研成果科普化,以及对科学思维视角下新媒体科普的心得与体会。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表示,在新媒体时代,全社会应推动科普创作的“趣味化”,帮助、激励科普人才做好“真科普”,打造一批“科技明星”,营造积极向上的“科学追星”之风。未来,首都科普工作应放眼世界前沿,打造全国样板级“‘新视听’+首都科普”品牌。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国家天文》执行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苟利军表示,新媒体传播平台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渠道,科研工作者都是重要的科学传播人,科普工作离不开良好的大环境,广电局与市科协的合作将有助于激发大众的科学兴趣,营造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主任严崴介绍了《创新北京》《改变世界的三十分钟》《科学跨年夜》等科普节目,并表示科教频道将继续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以科技之光点亮首都人民智慧生活。未来,科教频道将在市广电局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市科协的专家资源,在“新视听”科学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

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北京新媒体集团总经理、北京时间总经理潘全心表示,新媒体平台必须是以科技为支撑为引领,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互联网产品的生产传播和存在,后者也应成为科学技术的宣传者和科学传播的推动者。未来,“北京时间”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力争成为可为全网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智慧型融媒体平台。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导演李成才讲述了团队制作纪录片的初心和原点,重点结合他们多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经验,分享了用电视语言进行科学传播的独到见解。同时他也表示,社会应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与创作环境。

《功勋之国家先锋》总制片人杨威讲述了拍摄该部纪录片的历程,分享了他从六位功勋科学家身上所感受到的爱党为国、永不落幕的红色精神。他表示,媒体人应以电影电视等媒介之手,紧跟时代步伐,怀揣匠人精神,不断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传承这一宝贵精神。

抖音科普达人“模型师老原儿”宁原表示,想要做好科学传播,要学会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借助像模型一样好玩、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公众,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有趣、生动又“有料”的科普视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动画制作人战记表示,借助新媒体丰富的手段,用孩子易于理解的角度和方式去看待问题,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去阐述科学知识,引导并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这既是广大媒体工作者也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科普传播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