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把握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聚焦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落实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求,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路径,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创新形成了以“校企生态化共生、产教数字化融合”为核心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主要聚焦以高标准校企合作驱动高水平产教融合,以高水平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主体育人生态,创建教学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线上与线下等多场景产教融合场域,开辟了数字化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和社会反响。
构建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生态化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重视校企合作机制与模式创新。年,学校开展“校企对接、产教结合”系统改革,为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年,打造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校企共生、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阶段。
依托办学体制优势,构建基于利益硬连接的“一母双子”型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和特点,打造互利共生核心层,并延伸构建多元利益关联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资源、功能整合与互补,产生合作溢出效应,实现协同育人与共同发展。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有产权关联、业务关联、事业推广、合作研究、资源整合、职能互补等基本模式。作为典型的产权硬关联模式,恒星集团基于同一资本主体,创办恒星产业集团与恒星科技学院,集团董事会统一规划和决策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实现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集团企业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学校服务企业发展,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项目,提供技术与管理咨询,两者形成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互利双赢关系。
学校创新校企共生组织形式,统筹推进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一是拓展社会校企组织形式,包括学校与企业“1+1”型合作以及“N+M”型多元合作。“N+M”型合作即学校与多个企业、社会组织构建产教(产业)联盟等联合体,如学校与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建产业联盟,多家行业领先企业、教育机构等加盟合作。二是创新校内校企合作形式。二级学院设立“虚拟行业集团”,形成学院、企业、虚拟行业集团三元结构。其中,学院负责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企业负责生产经营与管理,虚拟行业集团推动互助双赢、协同育人。
学校打造校企联合治理模式,形成多元合一、协同发力的高效运行体系。恒星集团统一规划学院办学与企业经营,统筹安排资金投入;虚拟行业集团(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产教融合、工学嵌接;岗位实践由教学导师、实践导师、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共同考核,共同开发岗位课程和教学资源。目标管理与评价方面,学院与企业管理人员均订立“育人”与“经营”双目标,激励企业兼顾经营与育人、激励学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
学校构建校企互利共生模式,产生一系列积极效应。模式打破“企帮校”单向能量流动,形成“产教融合+工学嵌接+开放学习+合作研发+合作推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双创孵化+就业推荐”等多元生态与良性效应: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人才等智力支持,企业为师生提供实训实验平台与技术攻关任务,形成校企共生效应;学校组建多家企业加盟产业联盟,构建长期稳固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产教融合效应;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实习实训基地等,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形成工学嵌接效应;校企产学研合作与技术攻关,形成合作研发效应;引导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实训实践,形成社会服务效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依托产业联盟等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形成开放学习效应;依托恒星新媒体及应用电子技术孵化器这一“国家级众创空间”,积极培育双创企业,形成“双创”孵化效应;组织学生提前进入产业一线、实岗真做,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形成就业推荐效应。
创新以工学嵌接为核心的数字化产教融合机制
学校强化实践育人理念与路径创新,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在“校企对接,工学交替,实岗真做”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岗位实践有效整合,着力实现数字化产教融合、工学嵌接,促进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共同提升。学校自年以来,实施“名师名课,线上线下”课程改革工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已获批2门教育部首批国家线上一流课程;启动“恒星金课”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95门“金课”。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设计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应用技术+学习场景”五维模型与“N场景”模式,拓展多元化教学场域。
学校积极开发工学一体化“岗位性课程”,建设“工学数据库”,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实效。学校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压缩和整合课程数量与内容,将与岗位实践联系密切的专业课与相应岗位实践紧密结合,组成基于岗位的工学一体化“岗位型课程”,实现从“工学交替”到“工学嵌接”的转型升级。学校配套建设“工学数据库”,包括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以及职业实践标准与流程等岗位资源。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以在线理论学习为支撑、以实岗真作为主渠道的“网络连接、工学同步、理实互通、融合提升”课程模式,依托工学网络平台进行分步、同步、并进、穿插等编排组合,灵活实现在线专业学习与岗位实训的有机嵌接,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
学校积极打造以工学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模式,建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共享智能实习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平台、产教融合共享服务平台和培训平台。积极打造数字化教学与工学嵌接式平台,平台汇聚联盟行业企业,学院在线发布工学岗位需求信息,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发布可供实践的岗位信息,学生登录平台选择岗位,企业对选择岗位的学生进行在线面试,教师进行岗位平衡与审定,最大程度实现系统化、一体化资源整合与信息对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
探索以实践育人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生态化共生、产教数字化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课堂边界,将教学主渠道从课堂延伸到岗位;突破学校边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开放化办学与深度产学研合作;突破时空边界,实现数字化、虚拟化的工学资源整合与嵌接,实现应用型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校依托产权一致优势,从校企“协议型”软连接向“利益型”硬连接转变,构建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从“重输入”向“重输出”转变,强化了学校服务行业企业、奉献社会的职能,为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通过探索和实践“校企生态化共生、产教数字化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学校引进21家企业、行业协会入驻,合作共建2个国家级双创平台、6个科教平台、2个线上平台系统,建设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8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共建30余门课程、共同编写80余册实训指导书。学校“双师型”教师达余人,占全体教师的65%。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双创竞赛奖项2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6项;获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余人次、发表论文46篇、获专利授权15项。近三年,通过校企合作落实本科毕业生就业余人,占总人数60%。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9.73%、97.14%、94.55%,居于同类学校前列。毕业生主要在区域(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就业,凭借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精神素养,岗位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的能力特点,他们得到用人企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作者:陈昌金)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