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往党代会的报告,通常将教育放到社会建设部分、科技放到经济建设部分、人才放到党的建设部分。而二十大报告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与创新紧密相关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三方面整合到一起,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报告在该部分,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四项任务,从而使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更加明确,未来图景更加清晰。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前中国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新兴崛起的大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建设的前半程靠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部分国家甚至在遏制我们这方面的发展。因此,中国必须要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也必然会要求具有完备的人才支撑体系。二十大报告不再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方面分散到其他体系中进行表述,而是坚持系统观念,将教育、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人才强国战略等方面,进行统筹部署,这样做会更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有利于相关领域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一个国家人才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起高质量教育体系,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会使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会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钱学森之问”的难题才能有效破解。二十大报告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当前社会关切的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如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问题、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问题、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问题,以及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部署。报告还从适应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应用背景下,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将科技创新分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个专题,明确了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在完善科技体系创新专题,强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一制度优势。报告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部分回顾了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新型举国体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二十大报告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都作了具有全局性、针对性的部署。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早在年,首次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就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明确了人才强国战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新要求新任务,包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作者系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发于.10.31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
作者: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