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位一体融入式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福建江夏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省属公办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深耕行业办学底蕴,厚植经管法办学特色,锚定提升办学层次,科学谋划布局,从年起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金融、法律、会计、土木工程、集成电路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作。

在6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厘清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的难点,以“融合育人”为主线,坚持“思政融入”为引领、“专业融入”为主体、“师资融入”为基石、“管理融入”为保障的4个维度,全力打造“校政行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体系、新生态。目前,学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92名,硕士生导师人数达到78名,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培育单位。

构筑“四主抓”的思政融入铸魂体系

学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3所招生院校和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兴业证券等14家单位,以“四主抓”为手段,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域协同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抓牢党建。联动招生多方力量,创新联培生党支部建立模式,依托专业组、课题组、实验室等建立6个联培生临时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抓实德育。充分利用校内外思政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上学习”三位一体的联培生思政课立体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注重实践育人,选聘优秀联培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开展联培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用优秀成果指导推动联培生思政工作。

抓强队伍。把立德树人、师风师德、育人工作作为联培生校内外导师遴选和考核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联培生校内外导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首要责任人和模范带头作用。

抓好文化。组织联培生参观校史馆、校内红色货币博物馆、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30多场,开展思政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文体活动、评优评先活动等20多次,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

铸造“四全程”的专业融入育人模式

学校积极与招生高校研究生院、联培点所在的学院部、业界单位充分沟通,以“四全程”方式,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模式。

全程参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培养环节。通过论证研讨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修,科学谋划课程体系构建等;全程参与从招生宣传到毕业论文答辩的各环节,切实融入专业硕士培养中。

全程参与专业课程建设。联培生通过全周期旁听学习、担任助教或担任主讲教师等方式,掌握专业课程的讲授;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优势,联动业界精英,通过“加餐”方式开设微课程或讲坛,进一步强化联培生应用能力。

全程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组织、引导联培生融入行业生产和职场生活,在一线实践环境中强化职业认同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形成行业出题、政企助题、师生解题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互促交融、良性互动。

全程参与科教、实践平台建设。通过校校、校政、校企协同,搭建或强化“做中学”“做中悟”的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地方立法咨询与创新研究中心、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等20多家省级部级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行业生产实际融通、知识探究与问题解决实时融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联培生创新实践能力。

筑牢“四联动”的师资融入坚实基础

学校打破传统的“一对一”配备联培生导师要求,以“四联动”举措,构建起紧密合作、强化激励的“师资能力提升”新机制。

组建“1+N”导师联动组。学校为联培生配备固定的导师组,双方每月定期沟通交流,相互融入对方教学科研或生产实践活动,实现多对一的联合培养。

建立导师培训联动机制。通过双方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发力、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及时引导老师掌握学界和业界前沿动态。

搭建虚拟项目联动团队。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联合组队申报高层次科研课题、教改项目、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实现以强扶弱,累积经验。

完善激励联动制度。打破校校、校企之间的壁垒,通过互认、互聘、互评、互奖等方式,健全导师激励制度和考核评价标准,激发三方导师联合培养的积极性。

夯实“四核心”的管理融入保障机制

学校通过积极调研、学习借鉴,以“四核心”为路径,构建起规范有序、长效稳定的管理保障新体系。

建章立制。强化联培生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制定《联合培养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暂行规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导师岗位职责和联培生的学务管理、三助工作、科研经费、奖学金等7部专门规章制度,为规范有序开展联培生教育工作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组建专职机构。调整校内机构和编制,在教务处增设研究生教育科,配齐配足联培生专职教育管理人员,由其负责全校联培生教育管理工作,并紧密对接招生院校,畅通信息渠道。明晰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部的职责分工,强化归口管理和相互配合。

提升管理队伍实力。选派管理人员到高校顶岗锻炼或实践,加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培训,促进管理队伍深入了解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内在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联培生自治组织作用。组建1个联培生学生会、3个联培生社团等,加强联培生的自治管理。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美劳”活动和专业学术活动,增加联培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李良雄)

(广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