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教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4年内培育建设10个左右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产业领域,培养一大批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提升毕业生留津政策支持力度。
建设目标
以天津市传统产业升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4年内分批培育建设10个左右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一大批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推动我市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和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重点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产业领域,引导高校瞄准教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提升“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壮大天津市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助推天津高质量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建设原则
(一)
创新驱动,育人为本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推进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
需求导向,产业为要
依托优势学院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促进新工科建设落地见效,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
共建共享,融合协同
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打造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四)
固优固强,特色发展
以强化学校特色发展为重点,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引导高校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固优固强,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建设任务
(一)
聚焦高层次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市“一基地三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建设,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分类发展、相互衔接、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二)
聚焦全链条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重点围绕天津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和“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突出学校优势,精确分析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供需要求,整合相关学科专业,选准具体服务的产业链、创新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应用型本科新专业,探索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建设路径。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三)
聚焦全过程产教协同创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研究解决产学错位难题,构建产学全过程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创新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