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世界各国人才争夺迅速升温
一是欧美国家加大高科技人才争夺力度,我国引才“窗口期”面临缩短窘境。从最新形势看,美国拜登政府不太可能扭转中美之间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竞争白热化趋势,但范围可能会缩小至5g、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等硬科技领域。拜登任命全球知名遗传学家埃里克·兰德担任首席科学顾问,这一职位首次被提升至内阁成员级别。英国约翰逊内阁发布了“全球研发路线图”,甚至在首相府成立了“人才办公室”(officefortalent)。年2月15日起,英国新成立的外交、联邦及发展事务部对于在英国学习国家安全相关专业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加强安全审查,要求希望就读敏感专业的国际留学生,必须提前申请学术技术批准系统许可,限制技术和知识外流,同时敏感专业的学科范围不断扩大。
二是欧美放宽高科技人才移民限制,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进行“掐尖”。美国拜登政府提出以下三大政策主张:一是鼓励高技能人才留美就业、扩大高技能签证的数量,优先考虑高薪资人士;二是向stem博士(编者注:理工类博士)发放绿卡,在美国攻读stem类理工博士学位的外国毕业生有望直接获得绿卡;三是增加就业签证配额,使得留美再次成为可能。英国明确提出“让最有才华的毕业生更容易留下来”,还特意为欧盟区的国际学生设置为期6个月的“进修假”,使其在学习结束之前免费申请技术工人签证;还在分类积分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创业签证(start-upvisa)和创新签证(innovatorvisa)。法国、德国等国通过分类审核,为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创造了更多就业签证申请机会。
三是美国探索组建新型创新主体,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年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了《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的咨询报告,指出美国科研管理中的行政和监管负担过重,政府资助的研究往往需要科研人员花大量时间从事行政工作,其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敏捷和快节奏的科研需求,扼杀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报告提出要创建一种新的世界级、多元参与的研究所,新研究所将充分利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力量,整合多个研究领域,跨越前沿研究和产品开发阶段,成为产业界、学术界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平台。未来产业研究所的关键特点是在管理结构、人员配置、知识产权、资金以及管理流程和要求方面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体系效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和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搭建更多创新创业平台。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根据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强化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大科学设施等科研平台和装置建设,争取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人才集聚中的作用,打造开放性研发平台和人才集聚中心,针对新兴科技领域发起全球性议题,举办全球性的创新创业大赛、论坛等,并面向全球设置重大奖项。
二是大力培养本土高科技人才,吸取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经验。一方面,要大力强调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创新性培养,推广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实践性基础教育课程,以“做中学”“学中做”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实践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创新科技类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同时,应建立起政府、学校、企业之间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创新人才与市场经济结构的匹配度。同时,可在上海临港、广东珠海、南京江宁等地建设“国际教育合作示范区”,引入国外高校资源。通过此类措施,将人才聚集在国内,提升人才储备和人才质量,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二)推进科技和人才领域制度性开放
一是面向全球开放“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重点面向新兴经济体、“关键小国”(编者注:指在特定领域或学科具有国际领先的创新能力的国家)、周边国家,并参照德国洪堡基金、美国福特基金、英国牛顿奖学金、欧盟居里奖学金等的运作模式,通过人才基金等形式,打造世界顶尖青年人才品牌。
二是实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引进项目,提供有利于境外人才长期工作的便利政策。如适度下放外籍人才在华居留许可的审批权,并主要面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所涉新型科技人才,以及航天航空、太空外空、深海深地等所涉战略性科技人才,重点衔接国际科技巨头的职业等级资格;加大与欧洲国家,尤其是“关键小国”的双边教育与科技合作,在中白科技园、中以科技园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特定的专业、行业领域,加大共建双边科技园的力度,并适时推出“双边签证”。
三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人才引进法律体系,破除海外引才的诸多制度障碍,逐步完善引进人才的使用、评估和管理机制,营造吸引高端人才和留住高端人才的创新环境,实现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如我国各类学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对外籍会员开放,甚至为外国科学家预留学术职务席位;扩大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的认可与许可,引入国际知名的专业技术资格,包括全球科技巨头的内部职业资格。
(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制定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评价标准,切实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精简人才“帽子”,系统设置各类人才计划,强化人才计划分类培育支持作用。积极稳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影响,让院士等人才评选回归纯洁性、荣誉性、学术性,加强社会监督。
二是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转变作风、提升能力,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进一步探索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揭榜挂帅制等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牵头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
三是优化人才创新生态,保障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采取有力举措转变作风改进学风,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推动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立伦理风险评估和伦理审查机制。强化人才保障工作,打造“温度可感”人才保障服务,保障科研人员安心干事创业。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切实减少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以及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活动。
(四)基于大数据构建全息化的国际人才治理体系
建设“国际人才大数据平合”,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流向与流量跟踪,加强对各国引才引智政策(技术移民政策)的动态跟踪与比较研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手段,筛选国际人才并构建稳定的遴选与评价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引智管理部门和主要引智单位的信息共享(分级授权)、数据挖掘与动态跟踪机制。探索建立开放动态的社会服务网络,实现国际人才引进与管理全过程的数据整合与信息共享。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