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空和孩子一起看央视把227篇课文拍成

北京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啊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461911.html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旁征博引,有时还会扩展文中涉及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信息。

课文读得多了,你的好奇心是不是也会时不时冒出来?书中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那些故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部由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的大语文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

《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每一期不仅有资深文化学者做全程细致的讲解,给孩子们进行答疑解惑。

还有在线网友一起云旅行,互动问答。

特别逗的是,这些网友有时还会为了一个问题争论起来,哈哈~

纪录片通过读文、走访、体验,让孩子们身处实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著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

每一集的时长就20分钟左右,没有观赏疲劳,目前已经更新了多集,还在持续更新中,它真的真的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看,绝对收获颇丰。

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触摸历史、感知人文底蕴

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从一篇课文开始的。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主持人会引导孩子们对课文提出问题。

紧接着,带着孩子们去实地探访与课文相关的地方,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杜甫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到成都的风雨。

一场春雨让经历过旱灾的杜甫内心充满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一场秋雨又让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两场夜雨,为何带给杜甫截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请你跟随镜头的视角,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让孩子们实地体会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情景。

写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时候,杜甫才经历了北方的旱灾,历经艰辛,终于在成都有了片刻安宁的生活。

成都是个多雨的城市,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孩子在屋前的浣花溪游泳,杜甫在这里植树、作诗、看竹,生活过得“美滋滋”,心境自然开朗。

而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时候,是因为风雨交加。

在这里,节目组带着孩子们按照古代的方法尝试扎茅屋,体会了一把辛苦做好的房子一朝被毁的心酸。

除了让身临其境,节目里扩展的知识点很丰富,从一个点,拓展至整个面,再剖析背后的社会问题,看得出节目组“煞费苦心”的程度。

就拿国宝“马踏飞燕”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马踩的为什么是一只燕子呢?”“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而不是垂下去的?”这些问题,你能回答的出来吗?别急,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才能激发同龄人的兴趣,让屏幕前的你和孩子一点一点跟随纪录片的脚步去寻找答案。这种学习,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不带有一丝疲倦感。就像记录片里讲到的,这匹踏马的飞燕,来自武威,也是这段纪录片中孩子们的出土地。马踏飞燕中的“马”,不是普通的马,它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大宛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汗血宝马”。马踏飞燕的“飞燕”,也不是普通的燕子,更准确的说法是——龙雀。现在,你知道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国家宝藏》里,为什么要把“马踏飞燕”叫作“铜奔马”了吧?马踏飞燕,应该叫“马踏龙雀”才对。只是马踏飞燕太有名了,怕误导观众,《国家宝藏》干脆用了“铜奔马”这个名字。课文中对马的形态是这么形容的——“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但它立得稳,丝毫不动摇,为什么?因为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就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千年前,古代匠人们就已经能够精巧地应用到现代物理学知识,是不是太让现代人汗颜了?!和马踏飞燕一同出土的,还有几十个骑手铜像,它们都出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气势非凡,颇为壮观。在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专家告诉孩子们:“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为了从另一方面证明汉朝的伟大,领队和专家还带着孩子们去了博物馆,了解汉朝的养老、敬老制度。在汉代皇帝的诏书中写明:要善待地方上70岁以上老人,并赐给老人一个拐杖,作为享受福利的证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铜奔马到汉代的养老制度,举一反三,以一看十,这才是学习大语文的最好方式!!不光是历史、文化知识还有科学常识

小学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卢沟桥》,课文中说它“设计科学”,这是不是言过其实呢?

《走近卢沟桥——科技之桥》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节目中详细分析了卢沟桥特别的建筑工艺。

比如,桥梁中运用的“铁柱穿石法”让桥受力均匀,更加坚固,有效防止桥基下沉。

这就是这座有多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古桥依旧坚固如新的原因。

然而,即便这样解释,孩子们依然会觉得很抽象,所以节目组请到的专家还做了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为孩子们解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

又比如《马踏飞燕》的内容结束时,节目组又继续挖掘了马踏飞燕背后的“青铜铸造工艺。”

你还记得语文课本里,说道评价马踏飞燕时的那句话吗?“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我们的祖先使用范铸法铸造青铜器:

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模具”,这是“内范”,再用黄泥拼接在内范之外,这是“外范”。

内范、外范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内、外范必须严丝合缝,于是“模范”这个词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一件模具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一模一样”这个成语就应运而生了。

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字智慧。很多人常常问,大语文让孩子学的到底是什么?这则纪录片可以掷地有声地告诉你——“这就是大语文”!体系丰富,海量内容学者、学霸纷纷助阵

节目更新到现在已经有多集了,可以根据孩子喜欢的主题、所处的年龄精挑细选地来看,也可以跟着期数,一点一点的研究,毕竟每一帧都有知识点,每一个镜头都很有“故事”。

节目中请了不少专家,以全新的阅读视角,为同学们剖析经典名篇,让他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作品以外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比如大家熟悉的诗词大会的康震老师和蒙曼老师——

此外,这个纪录片用到了超前的“云技能”,5G+移动外拍+虚拟植入+实时数据展示等全新的纪录片模式,不愧是央视手笔!

这种特别的知识灌输方式打破了我们对空间维度的常规认知,户外实景中飞入虚拟立体化屏幕,带来了特别强大的视觉震撼。

我最喜欢《跟着书本去旅行》的一点就是互动性,专家、学者、领队、孩子们,没有人是刻意的说教,每个人都是在用心感受与体会,课本中的山河大川、故事名人,原来本来就在我们身边。

从触摸真实,到感性认知,到产生问题,再到专家的答疑解惑,孩子们既加深了对课本的认识,又拓展了的文学常识、科学、历史甚至地理知识。整个内容直观又饱满,很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和接受水平。

或许,看完这个纪录片,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能积累一份文化底蕴,去掉生活烦恼留给自己的浮躁和戾气。

来源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编辑

王松

审核

张浩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