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娱乐片”讨论的前因后果——我所亲历的“娱乐片”讨论与争论
三、标志性的文章及其现象
1、钟惦棐:《论感性——在第三届《金鸡奖》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进入新时期之后,钟惦棐先生一直站在思想解放、艺术启蒙的前列,并且一直致力于电影美学的建设。虽然钟惦棐并没有完成有关电影美学的学术著作,但他的很多文章都孕育着“中国电影美学”的思维,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性,也具有理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极其宝贵的中国电影美学思想遗产。
“这盘“感性”的牛筋,已经煮过两次,仍旧半生不熟,因此不想到这里来讲什么。但报告会主持人说我是这一活动的倡议者之一,遂为之语塞,只好愀然就范而来福州。……《当代电影》年2期。
钟惦棐的《论感性》主要是谈艺术创作,强调不是教条地、狭隘地理解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而是特别看重艺术创造主体充满个性的感觉、感受以至感性,在他看来,“实践性”,即是“感受的直接性”(钟惦棐:《论感性》,《电影策》,第页。)感性活动贯穿艺术创造之始终,艺术的活动方式,始终是以感性的形式出现,而且必须归结为感性形式,故而,感性这个环节,对于艺术创作,是最生动、最清新、最活泼、最不一般、最绚丽多彩、也是最有生命和魅力的重要一环,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其实,早在年钟惦棐先生特别提到了电影的娱乐问题。他指出“电影之为电影,……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甚至连教育也没有,就是娱乐,不也是为各式各样的劳动者而娱乐?劳动之余娱乐岂不也是极为正当的权利?”(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文学评论》年第4期。)
2、地球人都知道张暖忻、李陀的文章《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年第3期。)因为这篇后来被推崇为第四代美学旗帜的文章响亮的提出了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问题,强烈呼吁要“形成一种局面,一种风气,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大讲电影的艺术性,大讲电影的表现技巧,大讲电影美学,大讲电影语言。”(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年第3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某种方向性的影响。
李陀先生另外一篇文章几乎被电影史学家们忽视、忽略了;而在笔者看来,这篇文章同样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某种方向性的影响。这篇文章就是《李陀、陈荒煤关于情节剧的通信》(载《当代电影》年5期。众所周知,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流观念或者说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是精英文化观念,李陀先生无疑是始作俑者之一,或者说主要的始作俑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就是所谓的“三淡化”即“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主题”,很多理论家还冠之以“现代电影”。这种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所谓的“沙龙电影”。显然,这与电影市场、电影观众的需求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解铃还需系铃人,李陀先生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主动给当时的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先生写信,强调要重视“情节剧”的研究,认为电影从一诞生起,就有一种“下里巴人”的品格:“荒煤同志:您好!近来有一个想法一直萦绕于怀,即我们应该认真对电影中“情节剧”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这种研究要有相当的理论高度。我甚至以为,鉴于我们电影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已经成为电影理论界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几年来,中国电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之一是对电影作为一种最具广泛影响的大众传插媒介所必然要负担的娱乐功能的觉悟。电影从一诞生起,就有一种“下里巴人”的品格;在西方,电影很长时间都是平民娱乐场中的“玩艺……载《当代电影》年5期。
3、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同学联名发表文章,针对《神秘的大佛》等影片遭遇不公正舆论讨伐抱不平,尤其是电影界长期存在的贬低好莱坞电影的精英电影观念强调要认真研究好莱坞,学习好莱坞(《中国电影的危机与出路》,《电影创作》年5期。)
4、饶曙光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娱乐意识与娱乐片创作》,原载《中国电影时报》年3月21日。娱乐影片的创作,虽然近年不时小有高潮迭起,且事实上是在整个电影生产中占有主流地位,但无论是在评论家还是在观众那里,都存在着一种低估的倾向。究其缘由,首先在于娱乐意识的低估。……。观众进电影院,不是作为“娱乐对象”,而是作为“受教育对象”;电影不是给他提供娱乐,而是施行教育。……。我认为,在娱乐影片的创作上,创作者应该树立起相应的类型意识,探索和总结各种类型的电影所特有的艺术规律及其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娱乐意识与娱乐片创作》,原载《中国电影时报》年3月21日
饶曙光在深入学习感悟钟惦棐先生《论感性》的基础上,把感性与娱乐连在一起,写成了《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在当时由西安电影制品厂主办的电影刊物《西部电影》连载,隆重推出并且加了编者按:本文是北京一位青年电影研究工作者应本刊约请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探讨了电影的娱乐功能,认为电影不是少数精神贵族自娱的工具,而是一种表现社会情感的大众艺术;主张淡化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并且提出,应当把对电影的文化职能的研究纳入电影本体论研究的范围。文章观点鲜明,见解新颖。欢迎广大读者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与争鸣。
“……电影对于人的感性满足和感性解放,不仅具有逃避、补偿的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建设的意义。电影对于现代人的审美解放意义、感性解放意义,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和肯定自我的现代手段。因此,就电影的文化职能而言,它对观众不仅有一种逃避和解放的意义,而且也有一种建设性的感性解放意义,审美解放意义,通过满足人们的感觉、感性,使一切同人的感觉和特性得到彻底解放,促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待续)《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原载《西部电影》年第1期。
饶曙光:《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下,载《西部电影》年2期。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作为电影的最基本的文化职能应该得到确认和肯定……转化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从而使中国人的素质得到改造,走向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我们所说的电影审美解放意义,感性解放意义的真正含义也正在于此。所以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我们把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看成是电影最基本的文化职能,一点也没有降低电影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写于年11月2日-11月13日。原载《西部电影》年第2期)
饶曙光:《中国电影的“双重自觉”——年观片印象记》,载《电影作品》年3期。仅从类型上,就可见我国的娱乐电影是很不发达的。本来,前一两年我们曾掀起过拍娱乐电影的热潮。尽管有些影片(如《峨眉飞盗》),观众很喜欢看,但却被理论界和社会舆论说得一无是处,结果大大挫伤了拍娱乐电影的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应造成有利于娱乐电影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这在理论观念上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确定娱乐电影在电影文化生态中的主流地位(事实上是如此,各电影制片厂差不多70%的影片是属于此类)。二,要高估娱乐电影,必先高估娱乐意识,因为娱乐电影对应着人们的娱乐意识和要求。娱乐意识是基于人的感性生命存在的一种自然而健康的意识,而不是什么低级、庸俗、腐朽的意识。我们轻视娱乐电影,往往是因为骨子里轻视娱乐意识。三,按照娱乐电影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来评价它。也就是要建立评价娱乐电影的特有标准和尺度。
……无论是“巨片”的出现,娱乐片的兴起,还是多元化格局的逐步形成,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意识。这种自觉与前几年中国电影对“本体”的自觉一起构成了中国电影的双重自觉。正是这种双重自觉构成了今后中国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原载《电影作品》年第3期(总第50期)
5、《当代电影》连续三期刊载《对话:娱乐片》,参加对话的既有理论家和批评家,也有来自创作第一线的导演,还有来自管理前沿的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娱乐片大讨论。不可否认,这种对话本身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却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涉及到了有关娱乐片的所有话题,如娱乐片所兴起的文化背景、娱乐片的审美基础和文化功能、人类的游戏本能与娱乐片的关系、类型电影的模式及其规律,评价娱乐片特有的标准和尺度,等等。
尽管这些讨论最终都没有达成理论上的所谓的共识,但要发展中国的类型电影的迫切愿望和心情却是不言而喻的。此后,《当代电影》还有计划的系统的发表了一大批探讨类型电影的文章,如郝建、杨勇的《类型电影和大众心理模式》(年4期),宫宇、祭光的《正名:类型电影作为艺术》(年5期),张立新的《惊险电影叙事结构分析》(年2期),贾磊磊的《皈依与禁忌:娱乐片的双重抉择》(年2期),李超的《好莱坞娱乐片的观众认同机制》(年3期),花建的《游戏中的生存与选择——娱乐片本质探讨》(年4期)。
娱乐片讨论的几个关键性人物:李陀,沈及明,姚晓濛。
对话:娱乐片: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
姚晓濛:去年《当代电影》第五期发表了李陀和陈荒煤的《关于“情节剧”的通信》,接着又发表了一组有关情节剧问题讨论的文章,这个讨论在《当代电影》上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到今年年底。与此同时,《文艺报》等一些报刊杂志也陆续展开一些讨论。……《当代电影》年1期。
对话:娱乐片:宋崇;郑洞天;饶曙光;沈及明;张华勋;姚晓濛
沈及明:关于娱乐片问题,去年开了个头,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讨论下去。今年,从理论界到创作界都感到这个问题大有重提的必要。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或叫不叫娱乐片,各厂生产计划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在拍这类影片,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的质量…《当代电影》年2期。
对话:娱乐片:陈怀皑;谢添;吴贻弓;饶曙光;田壮壮;饶曙光;石晓华;饶曙光;徐银华;杨延晋。
陈怀皑:现在谈电影功能的越来越多,电影功能也越说越多,又是教育功能、又是认识功能、哲理功能、文化功能,好象电影要包办一切,电影能担负这么多功能吗?我也搞糊涂了,我认为电影是承受不起的。”《当代电影》年3期。
6、倪强华:《娱乐片:当前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热点”——记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年12月1日至7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主持召开了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电影创作人员、评论家和新闻界六十余人到会.陈昊苏同志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参加了讨论.在观摩了十几部中外娱乐片的基础上,与会者就当前我国娱乐片发展的态势、什么是娱乐片和如何拍好娱乐片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载《电影通讯》年2期。
7、李宁:《回顾与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探索片与娱乐片之争》
纵观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电影的整体思潮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年到年,中国电影界经历了探索片与娱乐片之间话语权的争夺。从探索片到娱乐片不是从一个理论到另一个理论,而是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的转换。载《科教导刊》年第19期。
饶曙光:现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资料馆原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
高尚君(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编发
(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