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坐着一艘船发生了严重倾斜,一边大脑在说赶紧跳海逃生,一边广播里传来权威的声音则待在原地,不要试图逃生。
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反抗船长的命令,毕竟保命要紧,危难关头管它说什么。
而选择乖乖听话在那里坐以待毙者,最终与船一起沉没的场景,恐怕只会出现在电影里。
然而,就在三年前上演过这样残忍的一幕,不少完全服从命令的乘客就此丧失了最后逃生的机会。
当时有一艘叫“岁月号”的韩国客轮正载着四百多名高中生前往济州岛旅游。
它在航行过程中却因错误操作而受到严重的撞击并摇晃,倾斜度已经超过了45度以上。
危机关头,已经有不少船只、直升机火速赶往现场准备好进行施救。
但奇怪的是,几乎看不到人从“岁月号”跳船逃生。即便准备得再好也回天无术了。
后来,一段由幸存着拍摄的现场视频记录,广播里正循环地播放船长的指示,全部返回船舱,不要轻举妄动。
大多数人选择了服从指令而安静地呆在船舱内不动。反倒是一些反抗船长命令的学生却因此获救幸存。
“岁月号”船长被判处无期徒刑
毫无疑问,造成事故的船长以及错误指示要负极大的责任。
但灾难之后,遇难者的家长及媒体却不禁引发拷问: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继续绝对服从权威的指导,还是要适时进行反抗,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
图为磁暴步兵杨永信
其实,不光只是学生,服从权威的现象无处不在,恐怕大多数人都自愿陷入其中而不愿改变。
像平常生活中,我们一听到某某专家的言论就深信不疑,纷纷广而告知,付诸于行动。
又或者是某些家长听说了那些所谓的”好学校“就不加以考证,甚至不顾自己孩子的安危,纷纷将其送入虎口。
不管情愿与否,人们对于一些权威的东西,总是懒得前去质疑或挑战。
尤其是从众心理之下,更是会无条件地服从。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一众心理学家的注意。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开始以服从为研究为主题来进行各种实验,为的是揭开人类这种自古以来服从倾向的奥秘。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是一位叫米尔格莱姆心理学家主导的电击服从实验。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则征人启示刊登在报纸上,大意是招募名参与记忆研究实验的测试者。
每位参与者都可获得4.5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0美元)的报酬。很多人看到之后都纷纷报名前往参加。
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带到了耶鲁大学里的实验中心,其中里面有两个房间是用来实验。
他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惩罚与学习方面的研究,需要一人扮演学生和一人扮演老师。
实验的操作也很简单,老师要大声读一组词,学生要快速记忆并进行复述。
一旦学生出错的话,老师就要用电击对其进行惩罚。电压强度从15V到V依次递增。
而实验中,谁当学生,谁当老师,则由抽签决定!
确定所扮演的角色之后,研究人员会将两位参与者带进了两个相邻的房间。
学生独自一人在一个房间,他被研究人员绑上椅子上,并双手接上电击。
而老师和研究人员则在另一个房间,老师坐在正有30个电击按钮的控制器和。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实验正式开始!
按照规则,老师大声地念出纸上写着的词语,稍作片刻学生就得完整地复述出来。
起初对方都能答对,但没一会儿就开始出现了错误。
当第一次出现错误时,老师也服从指令按下第一个15V的电击按钮,学生接受电击的学生好像也并没有多大反应。
估计大多数人会有跟他一样的想法,区区15v电击惩罚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对学生错误小小的惩罚罢了。
然而,学生出现的错误越来越多,老师不得不服从命令每次按下了比之前增加了15V的电击强度。
随着电击的强度越来越高,学生的电击反应也越来越强烈,从短暂的小抽搐逐渐变成了全身大抽搐。
在电击作用下,学生也被折磨得歇斯底里大声地喊着要出去,退出实验。
老师似乎也感受到学生的痛苦,开始频繁地转头看向研究人员示意是否要终止实验。
但研究人员对此无动于衷,面无表情地下达指令:这是该项实验要求,电击并不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的。
老师面临两难的境地:是继续服从指令,无视学生的痛苦进行电击,还是反抗研究人员的命令,终止这场实验呢?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选择题。
身为老师的参与者一开始就不该为了一个所谓的实验做出如此不人道的行为,对无辜的人反复施加电击。
就算开始施加电击,正常人也该在V左右收手了。毕竟V电击会直接使人失去意识,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心脏病发直至死亡。
估计只有近乎病态的虐待狂才按完所有按钮。
殊不知,这场实验最后还是61%-65%,接近三分之二的人遵照权威的命令行事按完了最后一个按钮。
而他们大多都是性情温和,奉公守法,家庭美满,且没有不良嗜好的普通人。
几乎所有的人对这一结果感到不可思议。
而那三分之二的人在按下最高电击按钮之后,也觉得自己就像是个杀人凶手,抱着头既痛苦又无奈,无法接受自己刚刚所做的一切。
但仅在下一分钟,研究人员宣布实验停止。明明早已休克在另一房间的学生竟神采奕奕地走了进来。
原来他刚刚的一切反应都是在演戏,被测试的人也只有老师一个。而之前的抽签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那些撕心裂肺地尖叫也只是之前录好的。
这时,身为老师的参与者才意识到这根本就不是研究记忆的研究,而是研究在服从权威。
而选择一直服从的人则成了那个只会听命于别人的木偶罢了。
尽管这一结果早在米尔格拉姆的意料之中,但他并没有料到服从比例竟然会有这么高。
这也验证了他多年来的一个猜想。
纳粹大屠杀
原来上个世纪60年代,就流行以“权威型人格”来解释纳粹的暴行。
也就是说,他们将过往的种种行径归咎在自己所形成的人格特质上。
他们认为天生做事严谨的德国人,特别容易形成了特别服从命令的人格。
一旦接受命令之后,不管对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会照做不误。
在审判过程中,许多被告就围绕着“我不是真正的凶手”。
这样的论点来进行辩护,认为“事实上,我只是单纯地服从命令”,并试图以此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行。
但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米尔格莱姆就一直觉得这种解释很是牵强。
他认为所谓的“权威”情境下,即使是命令人们进行违背道德的破坏行为,他们还是会照样服从。
于是,他设计上述看似荒诞的实验。
他还亲自用电极、30个按钮、黑色束带组装成电椅,并设计电击器,架设音响设备等。
但这令人震惊且沮丧的结果还是很难让人接受,包括米尔格拉姆。
为了能有更多的被试者反抗权威的命令,他还将两个房间变成一个房间,并让被试者拉着对方的手,放在金属面板上给予电击。
但居然还是有30%的人服从命令。他们竟然真的会抓起对方的手,试图将它放在电击板上。
他立马将这些实验过程、结果集结成一份报告,并在里面毫不留情地指出,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当这份报告公开发表后,一下子震惊了世界。人们难以相信正常人居然会为了服从所谓的权威、竟无视他人的痛苦而痛下毒手。
无不例外,他们也似乎坚信那些会施加电击的绝对不会是自己。
一时之间,争议与批评如排山倒海之势袭来,许多人将它视为是心理学上最重大,最骇人的骗局。
同时,不少人指出在米尔格拉姆设计的实验情境中,被试者没有时间反思自己当下的行为,这与现实情况大大不符。
也有人谴责他的实验一开始就违背了研究伦理,欺骗受试者在先,甚至对某些人造成了心理创伤。
但更多的学者在看过实验结果表示不可思议之后,有的模拟他的实验进行研究,有的则追踪参与过实验反抗者和服从者的心理,情境变化等。
这竟也让他们发现了更难以揣测的情况,即使是反抗命令的人也并非纯是出于恻隐之心。
而服从者在经过这次实验之后反思自己的服从倾向。他们在此后的人生中都对任何事都保持着一种怀疑的心态行事。
迄今为止,仍然有心理学在重复这一服从实验。
他们绞尽脑汁地剖析其被试者的心理及实验背后的意义,却怎么也不能给它下个定论。
就像是一出荒诞的戏剧,永远有不同的解法。但不能否认的是,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果也真切地说明了服从权威的可怕之处。
图为豫章书院(堪称现代版的集中营)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该害怕的是这一拒绝服从权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正日益消失。
平日里,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惰性直接到网上搜索或者听信他人的言论就匆忙下判断,而不去反复去论证其言论是否科学。
另一方面,如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的教育里,似乎都渗透着服从的因子。
父母和老师总会不自觉地诱导、暗示、压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
也许开头那群听话的孩子在平日里可能会更受家长和老师欢迎。
而稍为有点逆反心理,有自己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则受到压抑和批评。
他们甚至在反抗之后还会被盲目地送到所谓的“好学校”进行治疗,最后酿成悲剧。
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但却也不得不引发我们对服从权威的深思。
*参考资料
韩国媒体反思:“服从长辈”文化加重沉船悲剧
王楠,单棣斌,许存,岳婷.解读“平庸之恶”——从米尔格拉姆实验分析人的服从行为[J].科教导刊(上旬刊),,(03):-.
Milgramexperiment.Wikipedia
LaurenSlater,thegreatestpsychologicalexperimentofthe20thcentury
MilgramExperiment-WillPeopleDoAnythingIfOrd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