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终于干成了一件大事儿,把纪录片《河西走廊》看完了!
由央视播出,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历史从未消失,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
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河西走廊之梦》,时而高扬,时而低沉,就像这条文明之路开辟时的各个节点,有挫败,有兴奋,跌宕起伏。听着这背景音乐,总联想到塞外旌旗猎猎的大汉军队,想到奉旨出使的张骞,以及后来无数使者通过这条路,带来西方的文明,向世界传播华夏文化。《河西走廊之梦》生动述说了那一代人作为拓荒者,是如何建立起繁荣的河西走廊,当历史的车轮轰轰轧过时,那些曾经在河西走廊土地上演绎的故事,一直被后人述说着。
年前,河西走廊可以说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五胡乱华”的时候,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一大堆文人士族又迁徙到了那里,河西走廊意外的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作为东西方早期交流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又接纳了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和宗教,特别是佛教的传入,和儒家思想有机的结合,生成了河西走廊的特有文化气质。
公元前年十月,45岁的汉武帝刘彻率领上万骑兵部队出巡雍州,最后抵达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秋季的黄河汹涌澎湃,汉武帝向着西方极目远眺:此时此刻,远方的祁连山,连同咽喉一样的河西走廊,已经成为中原版图的一部分。汉帝国的使者、商队、军队,正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地奔赴富饶的西域。尽管他一生中都没有踏上河西走廊,但他知道,为了打通并经略这条走廊,有无数汉家将士为之浴血奋战、忠骨消魂,长眠戈壁大漠。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年以后,公元前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它们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近古金城府,也就是现在的兰州。河西四郡的每一个命名,都有着独特的涵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掖;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
提到张掖,就觉得特别的亲切,在前两年,服务一家餐饮的客户,我们应邀去做一线调研,经过大飞机—小飞机的转机之后,来到一个没有肯德鸡也没有卖当劳的地方,张掖市的市中心“金张掖国际大厦”。当地的自然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向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