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在身边的感动中成长记福建省教育系统关

在身边的感动中成长

——记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陈晃

作者: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秘书处朱有杯

初识陈晃主任是在年暑假,在福建省首届家庭教育培训班上,那时的我已经到关工委组织工作二年多,他刚刚从教育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到省教育关工委任办公室主任,碰面时时都说自己是关工委的一名“新兵”,来向大家学习,如此谦虚,让我第一次有了很深的印象。

熟悉陈晃主任是年4月,我们一起到洛阳参加教育部关工委秘书长工作会议,一路同行,一路交谈。之后,我一直在省教育关工委网站工作,跟陈主任接触就更多了,慢慢地在他身上,我逐渐对关工委这个部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以郭荣辉主任为旗帜的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这个集体有了更多的敬仰。这八年在他身边工作,深深地感动于他身上涌现出的高尚人格品质和浓厚教育情结,使我在自己的工作事业上有了学习的榜样,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方向的导师。

感动于他的责任奉献

在陈晃主任身边工作,经常会听到他讲一句话:“走上关工委的岗位,就要承担这个岗位的责任;走进关工委这个集体,就要有不计得失地奉献。”他常常如此说,更是如此做的。

陈晃主任是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同时兼任秘书长,这是一个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重要枢纽岗位。对于上级部门下发的每一份文件,他都认真学习思考,根据福建实际情况和不同对象进行转发,并层层跟踪,落到实处。对于年度召开的每一次会议,每一份资料、每一个本子甚至每一支笔都要我们检查仔细;会场地安排、位置的摆放、用餐时间等都要一一落实。每一场会议从准备到结束,从台前到幕后,他一直都亲力亲为,做到极致。对于出席的每一场活动,他都要提前了解行程、安排和组织;每一份讲稿他都认真研究,亲自书写;每一次出席都会提前出发,准时到达。无论是省、市大型活动,还是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校,这样的态度一贯如此。“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我高中母校的校训,但在陈主任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对责任二字不折不扣的践行。

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开展的每一次活动一直牵挂着陈主任的心,每年的感恩系列主题活动和“送书、读书、用书”系列活动,从文件的起草、活动的实施到活动的总结表彰大会,他都精心指导。同时还不辞劳苦跟着我们年轻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山区、海岛等偏远贫困地区去送书助学、进行指导读书、开展用书比赛。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一周,他都要参加1到2场这样的活动,足迹已走遍了九市一区大半以上县区的学校。

也正是如此,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捐书助学的基础上,“读书、用书”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2年在省电视台成功举办福建省“书香少年”总决赛,连续5年选送10名福建优秀选手到央视科教频道参加《读书》栏目的比赛录制,并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中关工委顾秀莲主任和部关工委田淑兰主任和李卫红主任的充分肯定。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五好小公民”(现为“新时代好少年”)系列活动、“书香班级”阅读争霸赛等等都在八闽大地持续开展,让书香飘满校园。这一切,都是来源于陈主任的关心支持和无私奉献。而这种奉献精神,不正是我这80后一代真正需要传承和追求的吗?

感动于他的家国情怀

陈主任不仅在关工委事业中践行着责任和奉献,更是满怀着家国情怀。他时刻告诫我们:家里的“下一代”、身边的“下一代”也一样需要关怀。自从有了第三代,他更是主动承担起辅助养育、教育孙子的责任,工作之余,接送孙子上放学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记得年8月,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一场全省会议在福州召开,那时正好台风过境,所以会议安排可以留宿酒店,但陈晃主任在忙完会议工作后却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因为他所居住的小区路段被淹了,儿子、儿媳因为工作赶不回去,家里孙子的照顾他不放心就冒雨赶回去。后来得知,那天路面积水到腰,他就是这样趟回去的。

陈主任时常挂念身边的年轻工作人员  ,这也是他关心的“下一代”。特别对我甚为关心。从我恋爱、结婚到现在我也有自己的“下一代”,他都时时过问并给予帮助,让我在这异地他乡也感受到身边父辈的关怀和温暖。特别是他还出席我的婚礼并为我和爱人证婚,教诲我们正确认识恋爱观、择偶观和家庭观并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有家才有国,国是千万家。从家庭做起,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点滴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正是陈晃主任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

感动于他的为人处世

陈晃主任不仅在工作生活中是我的榜样,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是我学习的楷模。关工委工作涉及部门很多,有学校、妇联、团委以及社会爱心企业等,陈主任在跟他们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的处事原则,见面从不迟到,行程从不随意变更,对于安排的食宿、用车也不讲究,始终把握党性,坚持原则。

陈主任工作认真细致,但不刻板。对于当下新形势新事物,他也抱着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经常与我一起学习如何使用网站、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如何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