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确认识供给与需求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始终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继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供给与需求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
??从理论上看,供给和需求是反映经济循环的两个基本要件,是分析和研究经济循环最为基础的一对理论范畴。供给必须以需求为牵引,需求必须以供给为依托,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从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来看,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反映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循环就是一个各类生产要素和产品或服务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动态运动过程。通过构建有效的市场供求机制,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和质量上实现有效对接和动态平衡,呈现出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持续升级中完成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宏观经济治理角度看,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举措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可以看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有共同点,都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均会影响经济增长,但也有不同点,在实现目标、期限长短和作用机理等方面有所不同,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者否认以逆周期调节为主要手段的需求侧管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一方面,需求侧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从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只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带来了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并奠定扎实基础。
??统筹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以下方面需要加以重点 ??第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应重点从供给侧发力扩内需,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实现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一方面,以有效需求牵引并刺激供给,但不能忽视市场竞争规律,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供给,以免造成资源配置失衡和无效;另一方面,以优质供给及时适应和满足需求变化并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促进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卡脖子”等问题为导向实现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对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第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但农村市场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领域。虽然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基数较低,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所以增长更快,潜力更大。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先,以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农村新基建,加快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扩大投资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将5G、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刺激农村新消费,通过搭建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康养为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平台,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其次,积极引导广大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农村居民是培育内需市场的强大动力,但仅仅依靠现有农村居民又无法充分挖掘其市场潜力,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城乡消费投资市场的带动作用,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设在农村,促进市民与农民合作发展,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中等收入群体是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体系。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是把消费需求转化为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形成稳定持久消费行为的动力源泉。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是保证居民收入提高的前提,但要将收入的不断提升转化为超大规模的消费潜力,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另一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破除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在已推出的放松大城市落户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公共招聘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举措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吴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