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聚焦建设汽车强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在武汉经开区举行。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开区如何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23日上午揭牌成立的湖北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下午就举行专题座谈会,陈清泰、周济、张清杰、李德仁、刘经南、欧阳明高等16位院士专家为湖北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湖北是全国汽车工业重镇,“绿能”与智能并驾齐驱、产业与经济互促共进,正乘势而上,加速跃升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重要一极。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做强我省汽车产业优势,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
目前,湖北省已具备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纯电、混动、燃油“三纵”整车研发生产能力和电机、电控、电池“三横”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下一代汽车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
汽车产业是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亿元,约占全省50%,产值排名中部第一、全国第六。作为湖北省“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的核心,武汉现有12家整车企业,约家零部件企业,基本形成“一主两副多点”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武汉经开区承载武汉的“汽车梦”,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动工兴建31年,实现了从“一辆车”“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集群”的“三级跳”。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在专题座谈会上介绍,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版图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提升,集聚了全市四分之三的整车企业和二分之一的零部件企业,创造了全市超三分之二的汽车产业产值,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车谷”。目前,武汉经开区积极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积极抢占汽车产业的“芯和魂”,建设“双智”示范基地,搭建人才创新高地,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在座谈会上,院士专家认为,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四化”的大背景下,武汉经开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产业链韧性、汽车产业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武汉经开区产业基础牢固,区位、能源、水资源、科教、人力资源等优势明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当前,汽车革命向纵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未来汽车的科技创新仍有很大空间。电动化、智能化正在加速重构汽车产业格局,武汉经开区要有足够的紧迫感,抢抓机遇期和窗口期,充分发挥产业、人才等优势向电动化加速转型,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下大功夫,不断为汽车产业“强筋健骨”,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
汽车产业是氢能的最佳应用场景,武汉和武汉经开区优势明显。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清杰认为,扎实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健发展,要坚持锂电、氢电“两条腿走路”,在持续完善动力电池布局的同时,也要加快发氢能汽车、固态电池汽车等“未来汽车”,发挥东风公司等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政产学用协同创新,研发、突破、掌控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前瞻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上取得先发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专家咨询委员会全力支持湖北省建设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希望湖北省、武汉市和武汉经开区以超常规的决心、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实现这个超常规的目标。希望武汉经开区作为湖北省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龙头”,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上半场“补好课”,同时提前谋划下半场,在未来的汽车产业发展中取得先机。专家咨询委员会愿意以科学咨询为武汉经开区做好“龙头”提供智力支撑。
“电动化、智能化潮流,加速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武汉经开区将抢抓机遇,全力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表示,将更准确地把握技术变革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建设前端、尖端、高端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以实现“两个百万”为目标,推动汽车产业产能提升,以“双智”试点为契机,引进培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聚焦供应链安全、“卡脖子”技术和汽车服务领域,推动汽车产业补链、强链、延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