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包括A类36所,B类6所;原39所“工程”高校全部入列,另新增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3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原“工程”高校全部入列,新增25所非院校。
“双一流”名单发布之后,相关的学校当然是有喜有忧。我们暂且不对具体学校和入围学科进行评论,单从地域角度分析,“双一流”来了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有什么变化?我们先数一下各省的入围学校和学科数量,给大家一个直观印象:
表1:各省和双一流大学指标
一流大学数量
双一流学校数量
比大学净增加
一流学科数量
北京
8
34
江苏
2
15
43
上海
14
57
陕西
0
17
四川
湖北
29
天津
5
广东
18
辽宁
6
黑龙江
11
湖南
12
吉林
浙江
20
安徽
13
山东
福建
重庆
河南
新疆
甘肃
云南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江西
海南
广西
贵州
西藏
青海
宁夏
合计
42
25
(注:双一流高校一共所,由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共用一个一流学科建设名额,但是分开办学,因此分别在两地同时计算)
从双一流的地域分布上,可以总结出这么几点
从省份看,分成四个阶层
虽然双一流不同于、,但是原来的
格局基本上没有颠覆,阶层依然明显,差不多可以分为四个层级:
顶尖层:北京一骑绝尘,优势进一步扩大
一直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科教的中心,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的数量都是全国最多的,而且远远甩开第二名。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创新大潮和经济金融优势的发挥,北京高教的优势更加明显。从“双一流”名单看,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北京有8所,跟原先的大学持平,一流大学比例虽然略有下降,但是如果考虑到拥有自然科学方面实力超群的中科院大学和人文社科方面实力超群的社科院大学,显然北京在一流大学方面还有潜力。而双一流学校北京一共有34所,占全国的24.3%,比原先的大学(含大学)多了8所,占了双一流名单新增高校的40%。如果比一流学科,优势就更大了,北京的一流学科是个,比排名2到5位的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四个省份的总和还多,占了全国的1/3强。不禁让人感慨,北京的高教实力比想象的更强。
大学
大学
一流大学
双一流学校
在京大学
26
34
大学总数
39
占比
20.5%
22.1%
19%
.
34.5%
上层:传统强省保持强势,部分经济强省开始发力。
我们把上层定义为有2所以上一流大学和10个以上一流学科的省市。包括上海、江苏、
湖北、广东、陕西、四川、湖南、天津8个省市。在北京以外,长三角地区无疑是名单上最抢眼的势力。上海是双一流学校总数第三和一流学科数量第二,江苏则是学校数第二,学科数第三,以至于有人表示,高教三甲省份,已经没有悬念,只有第四之争。
同时上海、江苏、浙江三省新增双一流高校10家,占了全国新增双一流高校的40%。另外,湖北、陕西、四川等传统的科教强省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强势。而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和常住人口最多的省,广东以往一直被认为在高等教育方面相对弱势。从这次双一流名单看,显然广东正在努力补上这块短板,入围学校数量名列第8名,入围学科数达到第6名,与传统科教大省相比并不逊色。
中层:我们把中层定义为其他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省市。包括浙江、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福建、重庆、甘肃、河南、新疆和云南12个省市。其中有些是传统的高教强省,但近年来表现略显弱势的,比如东北三省,有些省份学校总数不多,但是有一家顶尖大学,比如浙江、安徽,也有一些省份在政策扶持下,从底层提升的,比如新增加一流大学的河南、新疆和云南。总体上,与大学分布的金字塔结构比,中层省份的数量增加了,而且在地域上也更加均衡了。
底层:仍然有10个省没有一流大学,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海南、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这些省份的一流学科也基本上只有1个,属于高教资源的匮乏地区。
城市竞争:回归民国格局?
北京:超级霸主,跟其他城市不是一个层次
上海:稳居第二,略有遗憾
14所学校57个学科稳居第二,而且跟后面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但是法学、新闻没有,商科只有1个学科,跟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有点差距,是小小的遗憾.
南京:撒胡椒面,有利有弊
江苏特色,撒胡椒面,面面俱到有利有弊。好处是12所学校38个学科位居第三,从五大科教中心里冲出来了。遗憾是除了领头羊之外,中坚队伍不强,学科结构偏重理工,法学、商学、医学这些热门应用学科全是空白。
武汉:结构不错。
名列第四,符合一贯表现,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虽然学校学科总数比南京少,但是结构很好,从大类看,人文社科理工农医全覆盖,全国只有北京、西安武汉三个城市,连上海南京都不是,拥有现代城市最热门的法学、商学、医学和计算机一流学科的,更是只有北京和武汉。
杭州和广州:以往被视为经济强市、高教洼地的,强势挤入老牌科教中心的行列,在入围学科数量方面,列全国第5和第6。
值得注意的是,前6个城市也是民国直到年院系调整前中国高等教育实力最强的地方,是不是预示着一种历史规律的回归?
西安和成都:作为西北和西南大区的科教文化中心,也都进了前八名,顺理成章。但是西安作为老的科教中心,学科数量排到杭州和广州后面,甚至只相当于一个浙大,有点丢面子
塌陷的东北:大学的发展无疑需要经济支撑。近年来的东北塌陷,在大学方面也有体现,特别是出现经济负增长的辽宁,传统高教大市沈阳和大连的排名都跌落到15名以后。
焦虑的深圳和苏州:另一方面,经济又不完全与高教相关,比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地级市第一的苏州,此次只有1个学科入围,而更焦虑的则是一线城市深圳,尽管在经济增速无可匹敌,科技创新轰轰烈烈,但是这回双一流和、一样,深圳还是没有入围,也是副省级城市里唯一的光头。也许正在大力引进高校的深圳,还需要再耐心等待,才能看到成果。
表2:主要城市的双一流大学指标排名
一流学科高校
双一流大学合计
一流学科合计
24
32
.5
10
南京
38
武汉
杭州
广州
西安
17
成都
9
合肥
长沙
哈尔滨
长春
厦门
青岛
16
兰州
大连
郑州
乌鲁木齐
21
沈阳
22
济南
23
昆明
宁波
苏州
深圳
地域落差:大学也有环北京贫困带?
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公平问题一直是热议话题。这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名单中,教育部在原来“985”高校的基础上,增加了3所中西部大学,也就是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变为如今的42所高校,照顾了中西部大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人均资源的差距没有根本的改变,比如这次新增的25所双一流学校,北京有8所,长三角地区新增10所,70%的增量投入到了高教发达地区,强者恒强的特征相当明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人均指标衡量,高教资源最匮乏的可能不是西部地区,而是中东部的人口大省,特别是处于高教中心周边的夹心地带。比如环绕北京的人口大省河北,虽然有两个名义上的“双一流”高校:但实际上华北电力大学的本部已经从保定迁到北京;而河北工业大学虽然属于河北省,却座落在天津。即便这两个“半所”加起来可以算一所,省会石家庄也还是免不了尴尬:全国唯一没有“双一流”大学的省会。如果比较人均拥有的一流学科数量,河北和北京相差倍!
要是范围放大一点,靠近北京的山西、内蒙古也分别只有1个学科入围。众所周知,经济方面有个著名的”环北京贫困带,大学也有吗?
再进一步推敲,这种大学的环北京贫困带局面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两难选择,如果真正要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不搞撒胡椒面式的均衡,集中精力在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建设双一流,无疑是符合效率要求的;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省,接近于中等国家的体量,由于历史基础的不足,导致在一流大学方面的投入几乎空白,显然不利于教育公平和区域协同发展,下一步何去何从,值得教育部门深思。
表3:每千万人口拥有的双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数量
千万人口拥有双一流学校数量
千万人口拥有一流学科数量
15.65
74.55
5.79
23.56
3.20
7.68
1.88
5.38
1.19
4.93
2.10
4.46
1.10
4.39
0.54
3.58
3.03
1.05
2.90
0.48
0.59
1.76
0.97
1.69
0.83
1.67
0.45
1.64
0.52
1.55
0.38
1.53
1.48
0.66
1.31
0.91
1.14
1.09
0.30
0.60
0.21
0.42
0.40
0.28
0.27
0.22
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