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长效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药及传染病两项科技重大专项稳步实施,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能力稳步增强,研发产出一大批自主创新药物,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医学人才,医教研产互为支撑协同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两项科技重大专项稳步实施

围绕品种研发和创制能力建设两项核心内容,新药专项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实现单纯仿制向创仿结合的根本转变,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十三五”至今,新药专项已立项课题项,投入中央财政经费70.92亿元,23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多个自主研制新药走向国际,如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泽布替尼和生物类似药曲妥珠单抗(HLX02)等,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泽步替尼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实现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突破”。

新药专项构建了以综合性大平台为骨干、单元技术平台(包括药物安全评价平台、药物临床研究平台、资源平台等)为支撑的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十三五”期间,新药专项进一步加强国家新药创制综合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突破了抗体和蛋白药物制备、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药物缓控释制剂等一批瓶颈性关键技术,临床前评价、疫苗研发、抗体表达等技术实现国际“并跑”。

传染病专项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能力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示范区建设6个领域,“十三五”至今共立项项,投入中央财政经费共计33.73亿元。传染病专项加强了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和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建立感染性疾病病原研究平台、生物样本库平台、机制研究平台,研发完善示范区重大传染病现场管理信息云平台,建成病原体检测、传染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传染病临床治疗、传染病防治新型技术研发等多类技术平台并发挥作用。

“通过传染病专项实施,我国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全面提高。艾滋病成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乙肝保持中低流行水平,结核病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防控目标,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跨越式提升,被动应付疫情到主动应对威胁的转变得以实现。”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助力抗疫两专项发挥大作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两专项重点支持的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平台迅速确定病原、开发核酸检测试剂盒、启动疫苗研发,彰显出有效应对国内外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中国力量”。

依托传染病专项支持建立的以宏基因组为基础的病原体组合筛查技术体系、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检测技术平台和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拼接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开展新冠肺炎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药物研究、疫情控制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数据,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的高度评价。

依托新药专项前期发展的应急疫苗研发关键技术,课题承担单位承担了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和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研制工作。其中,灭活疫苗、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等共4项疫苗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5条技术路线临床试验全覆盖,使我国新冠疫苗研究进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基于中医药整体调节特点及新冠肺炎以“湿毒”为核心病因病机的特殊性,成功构建了4种体外感染模型和3种体内感染动物模型,搭建了防治新冠肺炎中药筛选及药效评价平台。同时,参与并承担了抗疫“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新药研发工作,目前“三方”均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临床研究批件。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领域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建成“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医疗卫生机构转化创新”相结合的卫生健康协同创新体系。

针对临床医学研究薄弱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科技部等联合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20个疾病领域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联合千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将其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序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和技术转化应用能力。

建成卫生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75家,总量位居各学科领域首位;在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医院等新建5家国家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亚洲最大的药物化合物库;优化建设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等卫生健康领域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医教研产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正在形成。

截至年底,卫生健康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其中特等奖1项;医学科技论文总量居全球第2位,医药类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

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双向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全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创新发展,院校医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实现双向提档升级。

分两批遴选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中医)和1.1万余家专业基地,年以来,累计支持各地招收住院医师27.4万人(不含专硕),其中全科专业4.3万人、儿科1.7万人、精神科0.4万人、妇产科1.7万人、麻醉科1.3万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显著增加。

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年以来,通过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培训全科医生15.9万人。截至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36.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61人,提前实现年底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3人的阶段性目标,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缩小区域诊疗水平差距,东中部15个省市还累计为新疆、西藏、贵州、云南等西部欠发达地区代培住院医师余名(不含中医),提升了西部地区年轻医师的起点水平。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配套文件,优化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丰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供给、改革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年,实施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9万余项,累计培训医务人员余万人次,培训内容覆盖所有一级学科。

持续推进医学院校改革发展,年,基于“扶特”共建河北医科大学等5所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年,启动首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通过共建方式推动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年,实施新时代委省共建工作,委省共建广西医科大学已启动。

文:中国人口报记者曹梦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