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图说:今天上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科普文化基地启用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心肺复苏和AED使用你会吗?假如地铁站内有人突然倒地,你该如何上前急救呢?今天上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启用院前急救科普文化基地,院前急救云调度平台也同时上线。未来,市民有望到现场体验、学习急救知识,在模拟环境中实际操作一下如何“救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院前急救实训中心分三个区域,地上平躺着心肺复苏模拟假人,几位急救医生正在教学如何进行院前急救。科教部副部长李明华告诉记者,这里还有一辆1比1打造的急救车,急救医生可以在车上教学,给人更直观的沉浸式体验。
图说:1比1打造的急救车辆
刚刚过去的年,上海“”电话接听数达到.6万个,同比增加13.32%。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出车44.1万车次,同比增加16.04%;转运确诊患者人次,转送疑似患者、隔离医院发热患者1.46万人次;保障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1.86万个班次。面对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及疫情防控的巨大挑战,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实现了呼叫接听率与服务满足率双一百,“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仍然达到了12分以内的较高水平。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张志峰介绍,在业务繁重的背景下,依然积极响应健康科普文化基地建设号召,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与倾力打造,终于迎来了院前急救科普文化基地的启用。院前急救科普文化基地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培训经验丰富;此外互动性和相融性也很强,基地打造多媒体沉浸式培训环境,能吸引非医学专业的普通群众学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学科教学基地与市院前急救实训中心同步启用。作为专业培训基地,定制了模拟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情境渲染与实时生命体征模拟,能够有效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应急实战能力。
图说:基地打造多媒体沉浸式培训环境
记者还看到了全新亮相的院前急救云调度平台,这也是本市急救系统智慧化升级的一大成果。张志峰介绍,年初,本市院前急救调度平台在全国特大型城市中率先切割至电子政务云,经过一年的不断调试与完善,系统试用平稳,效率大幅提升,并打造了五大平台:一是全市“”云调度平台,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大幅提升调度的智慧化水平;二是院前急救5G专网,同时在全国率先配置45辆5G负压救护车投入急救一线使用;三是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通过生命体征实时采集传输与三方视频通话系统,实现“上车即入院”;四是医保费用实时结算平台,实现了救护车医保费用移动结算,成为“为民办实事”的有效举措;五是全市院前急救业务数据平台,在云端进行数据统计与运行分析,实现了全市院前急救一体化管理。
经过年的工作推进,上海院前急救数字化转型项目成功入选了工信部、国家卫健委“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截至年底,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已覆盖全部市属设有急诊的医疗机构及部分区属医疗机构;医院传送信息及会诊交接16.8万次;急救车载医保实时结算4.7万次,超过前三年线下医保窗口急救服务结算总和。今年,上海市医疗中心在继续努力提升科普与专业培训水平的同时,聚焦急救黄金四分钟,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急救志愿者调派系统,推动城市急救志愿者响应计划,探索院前急救与社会急救有效衔接与融合的城市急救新模式,启动“智慧急救”2.0版建设。
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说,市医疗急救中心云调度平台启动,既是内在需要,也是必然要求,有助于发挥作用更大、提供保障更强、调度效率更高,让市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实惠。院前急救实训中心的建立是促进“公众—院前—院内”应急救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提高全社会应急救援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急救中心还将发挥院前急救科普基地的两项功能,包括深化专业规范化培训,结合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需求特点,更好地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此外继续强化公众科普功能,把急救知识辐射到更多、更广的人群中,推动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