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花鼓戏起源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随州,是全国已知多个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目前现存的多个剧种之一,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文艺年鉴》等收录,且属典型的“一戏一团”(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是全国74个濒临灭绝的剧种之一。随州花鼓戏影响和辐射整个随枣走廊区域,其历史悠久,在多年历史长河里经历了几起几落和风风雨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民众基础,为随州人民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州花鼓戏8年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州文化瑰宝之一,与“炎帝神农文化”、古乐编钟文化”并称为随州文化“三宝”。随州花鼓戏之所以被称为宝,是因为在文化上它集南北之大成,既有北方戏曲之高亢、粗犷,又有南方戏曲的委婉细腻,是多元文化在随州大地共生、共融、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结果,并形成了浓郁的随州地域文化特色其演唱声腔分为“蛮调”、“奋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
随州花鼓戏《状元与乞丐》随州花鼓戏起源期
随州花鼓戏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对神的祭祀。当时人类生存能力低下,希望得到神的庇佑,所以他们用最美好的乐舞以换取神的欢愉。随州是炎帝植五谷之地,与植五谷相对应的精神活动包括举行蜡祀的巫舞。据文献记载,神农氏的蜡祭有特定的歌舞仪式。这首据说是神农氏的蜡祭歌,云:
土返其宅,流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个歌舞仪式显然是娱神的,后来,它逐步发展到“以歌舞演故事”的形态。春秋战国,楚地的“优孟衣冠”很是耀眼,魏晋以后的参军戏,煞是好看。它们的形成凝结了包括随州在内的湖北智慧。
随州花鼓戏的专业发展期随州花鼓戏专业化的历史很悠久。据老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其形成年代当不晚于清道光年间。但是记忆越往上溯往往越是模糊。据碑文记载,随州花鼓戏舞台化的时间较老艺人的师承关系推算要早得多。年专家对随南洛阳、柳林等乡镇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几块清嘉庆初年碑刻,其中一块是“封山育林碑”,明确规定每年育林当演戏以庆;对违反乡规民约者,视情节轻重罚戏一台,以示惩戒。碑文从侧面印正了随州花鼓戏在清嘉庆年间已经是普遍的活动。这个碑文说明随州花鼓戏专业历史已有年以上。不过这个结论也不是定论,在随北股店东岳庙古戏楼,有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明确记载“自明迄今,五百余载。庙宇坍塌,戏楼残缺。”有戏楼必有演出,说明明朝初年随州境内就有专业戏曲演出,明朝接着元朝而来,而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股店东岳庙古戏楼石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可能:随州戏曲可能在元代就已经有了专业化的演出当然,这个推论正确与否,有待于相关考古新发现来证明。
随州花鼓戏《牛二宝经商记》随州花鼓戏的繁荣与低迷交错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州花鼓戏第一次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全随州市境内成立职业、半职业戏班二十多个,真正是“村村锣鼓响,唱的花鼓腔”。以李福元为代表的花鼓戏班,长期活跃在随州地区足迹遍布河南桐北、信阳,以及湖北枣阳南部、应山一带,并且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但进入年后,日寇犯随。随州沦陷后,随州花鼓戏进入了第一次低谷期。各戏班相继解散,花鼓戏演唱活动逐渐衰落。年,由詹少银、李福元、聂太金、张凤春(女)、刘凤梅(女)等人组成双凤班”(因凤春、凤梅在班演戏得名),被国民党师团俱乐部所吸收,并随该部辗转唐县镇、枣阳、双沟、襄阳、南阳等地区演出。后因随枣大战戏班经宜城、钟祥,至洪山茅茨畈、环潭回随州,前后历时近三年。年元月,“双凤班”在应山界河演出时,被新四军第五师接收,组成随军文工团,计四十余人,隶属应北大队,后编入十五旅,以唱花鼓戏为主。半年后,十五旅北上,艺人们被遣散回家。此后,偶尔到县内和外县流动演出。
年11月23日,对于随州花鼓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终于正式组建了随州花鼓戏专业剧团随州花鼓戏终于有了自己的家。随州花鼓戏又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从建团之初到年“文革”前夕,随州花鼓戏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时期。这十年间,随州花鼓戏剧团克服种种艰难困苦,排戏演戏,送戏到农村送戏到基层、送戏到山区,每年平均演出数百场之多把党的温暖、政策传播到各个地方。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冬天在外演出时赶上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剧团被困,只有靠政府送钱送物以解危难。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剧团仍然坚持出人、出戏、出成果,整理改编了花鼓小戏《吴三保游春》,参加襄樊市(今襄阳市)和湖北省汇演并获奖;创作上演了大型花鼓现代戏《山村锣鼓》,参加湖北省汇演,并被湖北省歌剧团移植改编,参加了中南六省汇演。开创了随州花鼓戏艺术创新之先河。
随州花鼓戏《不下马的将军》年至年的十年间,随州花鼓戏又进入了低迷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随州花鼓戏停演剧团解散、演员流失,随州花鼓戏遭到重创。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州花鼓戏也从寒冬走向又一个春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州花鼓戏日益繁荣起来,剧团兴旺发达,演出异彩纷呈,每年平均演出余场,足迹遍及随州山山水水。剧团领导和全体演职员,背着背包、拉着板车,深入乡镇、深入基层,与随州人民结下了深厚友情。剧团每到一地,当地群众杀猪宰羊,以迎亲人,邀亲接友,前来看戏,场面热闹非凡,如同过年一般。在艺术创新上,更是突飞猛进,到十年间,剧团先后有《赵五娘吃糠》《翠平卖猪》《大鹏歌》《古墓花魂》《赌场深渊》《三喜临门》等10余部原创剧目获奖,拍摄了电影、电视等艺术片,还多次赴周边县市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热情欢迎。年以后,因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随州花鼓戏又进入了低谷期。剧目生产困难,演出市场低迷,演职人员流失,花鼓戏基本销声匿迹,原来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竟然变成了需要靠保护才能生存的文化遗产。
随州花鼓戏的改革创新期
年,随州花鼓戏剧团实行改制。先是通过短时间的“天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过渡,此后于年组建了非营性质的随州花鼓艺术剧院。
新的非营性质的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以随州花鼓戏的传承、传播、保护为己任、以惠民演出为重心、以艺术创新为龙头、以艺术人才培养为先导”,短知四年中,先后排练上演了《白银千两》《公路孝女》《状元与乞丐》《牛二宝经商》《双借亲》《不下马的将军》等7台大戏和小戏、小品、曲艺20余台小戏总计惠民演出余场,有两台原创大戏参加了湖北省戏剧汇演并获奖。纪实花鼓戏《公路孝女》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参与拍摄的4集电视艺术片《问禅大洪山》,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放。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还与随广新闻频道联合开办了“我爱家乡戏”栏目,推动随州花鼓戏在群众中的推广普及。
随州花鼓戏表演唱《魅力随州我的家》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还对随州花鼓戏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剧院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人边远山区采访健在老艺人、进行录音录像,最大限度地保留下第一手资料,为后人留下研究、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剧院先后五次举办随州花鼓学术研讨会,结合作品、结合实际,对随州花鼓戏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年,原创现代大型纪实花鼓戏《公路孝女》参加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艺术节,阔别武汉二十五年之久的随州花鼓戏再次与江城观众见面。在这届戏曲节中,随州花鼓戏获得戏曲剧目大奖,表演二、三等奖,此后,又获得了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学奖”实现了随州市此项大奖零的突破。湖北省相关领导和专家看戏后高兴地说:我们原以为随州花鼓戏已经消亡了,没想到如今又起死回生了!
随州花鼓戏的未来展望
随州花鼓剧团走过了60周年艰难漫长岁月,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风雨历程,总结这六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只有国逢盛世,随州花鼓戏才能实现大繁荣、大发展。在当前国家和湖北省大力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愿随州花鼓艺术剧院顺势而为,乘势而起,让随州花鼓戏这一属于随州、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根深叶茂。(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