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推进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从总结实践经验中而来,又是指导新的实践的科学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只有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和发展质量效益进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美好、国际地位提升、安全能力增强等各方面建设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得到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有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
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规划了高质量发展。报告的第四部分紧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中心任务,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要求,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高质量发展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出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都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我们党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论断、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基于对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认识,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新认识。
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推进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人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从总结实践经验中而来,又是指导新的实践的科学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战略意义
对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党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系统论述,为我们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指导。
概括起来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
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
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高质量发展能够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主要国家现代化历程看,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力资本水平、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程度等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距离。只有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和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美好、国际地位提升、安全能力增强等各方面建设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得到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有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供给体系质量还不高、资源要素投人消耗较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形成等。同时,全球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改变全球产业面貌和分工格局。如果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式不能尽快形成,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累积,就可能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确保经济现代化顺利推进。
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要看到,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还不高,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5倍,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推动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高质量发展,完善分配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条件。高质量发展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发展。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问题更加凸显。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依然紧迫。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完善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制度和政策,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现代化事业不会错失机遇、不会被打断进程,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并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动车组列车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年1月7日摄)伍志尊摄/本刊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好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谋划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重大原则和总体要求、部署了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只有把这些重大原则、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要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任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一方面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也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其次,必须全面贯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推动髙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増长。
第三,必须抓好五项重大任务的落实。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无疑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