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想的指引下,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访谈类节目《一师亦友》聚焦教科文领域领军者的故事,以“师”与“友”的辩证关系为根基,搭建时代人物与普罗大众的沟通桥梁。栏目以选题厚重、制作精良、形式创新等特点成功获评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通过半纪实半访谈的呈现形式,栏目回顾了嘉宾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人物精神风貌,成功传递出追求卓越、崇尚奋斗的价值导向,实现了主题宣传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表达。
着眼于中国历史性发展阶段的重大主题,邀请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风云人物,打造极具稀缺性、独特性的访谈节目内容,是《一师亦友》主动担当媒体责任、发挥节目创制优势的生动展现。如《郑方:我的“双奥”情缘》对话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总设计师郑方,就冬奥场馆的设计理念、建设情况、功能分区进行了细致讲解与呈现,揭开了北京冬奥会幕后筹办工作的神秘面纱。节目以人为本,通过建设者的切身讲述传递中国智慧,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同心共筑冬奥梦的良好舆论氛围。此外,郑方同时也参与了年北京奥运会相关竞赛场馆的设计工作,节目以此为切入点,将北京双奥之城的荣耀与个人奋斗经历紧密结合,使同样身处新时代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观众群体更易引起共鸣,体现节目的教育价值。
02:48《冰丝带观众席介绍》
科技力量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猛,各学科领域不断出现重大突破,《一师亦友》立足服务科技事业、提振国民信心的需要,邀请科研工作者讲述个人经历、分享人生智慧,在人物塑造中窥见历史前进的方向,彰显时代高度。如《薛其坤越过山丘》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接连跨过“考研三年”“读研七年”“留学八年”“我的英语秀”这四个人生中的山丘为线索,讲述其不为人知的艰辛奋斗历程,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不怕挫折、执着勇往的不懈追求,让人为之动容,深刻体会到科研成就的来之不易。结合薛院士的科研历程,节目使用对比手法,展现出在时代变迁、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科研在硬件设施、人才储备上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科技事业发展需要内外兼修,以外部条件为助力,以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吃苦耐劳精神为根基,我国科技事业方能开创新的辉煌,这正显示出栏目组在节目选题上激励奋斗、传承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03:12《第二个山丘读研七年》
要使主题思想精确触达受众,离不开节目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一师亦友》坚持首善媒体标准,在内容结构和视听呈现上均有不俗表现。每一期节目均在前期策划中精心筹备,挖掘人物闪光点,细致打磨内容结构,使节目叙事逻辑清晰,层次铺陈流畅,兼具思想性与可看性。如《刘清泉中医不是慢郎中》医院院长刘清泉,节目抓住多组矛盾,比如人们惯常认为中医擅长慢性调理,而刘院长专攻急症、重症,再如对中医医生存在“慢郎中”的称谓,而刘院长却带领团队在抗疫时期冲锋在前,有意营造的反差效果愈发凸显出刘院长的性格品质与人生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而在视听呈现上,精美的栏目包装、流畅的镜头调度、恰当的音效运用给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感。在嘉宾介绍抽象概念时,常有动画特效加以辅助演示,帮助观众理解,拉近前沿思想与观众的距离,高制作水准为节目拓宽受众范围打下了坚实基础。
03:19《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取向,唯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方能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一师亦友》在呈现形式上体现出对传统访谈节目的扬弃,栏目组一改传统访谈中主持人与嘉宾室内对谈的做法,创造性地延伸访谈空间,让镜头跟随主持人和嘉宾的脚步,在具体场景中发掘个体内蕴的宝贵价值,通过室内访谈与现场纪实画面的交织呈现,栏目形式灵活多样,在内容表达上游刃有余,传播形态更具价值与深度。此外,栏目在内容传播上同样有创新性设计,每期节目末尾的“嘉宾分享一句话”环节,是栏目组贴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特性,主动设置传播议题的有益尝试。并且嘉宾分享的句子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既是对个人经验感悟的总结,也蕴含着对观众绵长的劝勉之意,在温馨美好的氛围中,《一师亦友》再次明确栏目定位,主题思想得到升华,极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01:47《结尾寄语环节》
《一师亦友》以人见事,以事抒情,对话时代人物,输出闪光智慧,向观众传递温暖的人生态度。节目着眼于人物但不限于个体故事,以访谈为节目底色而不拘泥于主旨表达,激发出全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凸显出北京广播电视台作为首善媒体的创新意识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