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工作成果入选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改革典型案例,目前,该案例已被辽宁省教育厅提交教育部列为向全国推广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沈阳化工大学积极探索实践“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渐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科教融合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新路。
整合优势资源,创建科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年7月,沈阳化工大学与中科院旗下13家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秉持“开放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打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寻找合作各方利益契合点,共同创建了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学院,将科研院所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共享各方在科研与教育平台、基地、设施及仪器等方面的资源,在化工、新材料、能源动力、信息技术等领域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
创新组织模式,完善合作育人运行机制。设立由沈阳化工大学与各科研院所领导层组成的合作委员会,负责解决研究生科教融合联合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方分别设立协同育人管理办公室,负责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协同育人提供组织保障;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培养过程。从组织架构、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学生双重身份管理、双导师管理、学位管理、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标准、流程和规章制度,为科教融合联合培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突出融合特色,打造一体化培养体系。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采取“1+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前一阶段由学校主导、科研院所参与,实施“通识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后一阶段由科研院所专业科研团队主导建设“专业方向课+特色实践”的科研实践体系;同时,不断优化科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组织校内外导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材选用、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研讨;采取“试点+立项”的形式,鼓励支持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制定富有特色的科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鼓励交流共享,促进校内外导师全方位融合。学校与科研院所导师之间的融合是科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学院自成立以来,尽一切可能为校内外导师的交流融合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本校导师到联培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的导师们进行学术交流和对接,共享校内外导师的教学科研资源、研究方向、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聘请科研院所的导师来学校给参与科教融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做前沿学术讲座,激发学生参与科教融合、投身科研一线的热情,为将来科教融合学院的招生提前做宣传。
创新合作形式,凝练科教融合育人新机制。秉承“科”是特色、“教”是核心、“融”是过程、“合”是结果的教育理念,发挥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育人和科技创新优势,探索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进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已探索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教融合新机制:高端设计,建立学校与科研院所的校所层级合作与协商机制;开放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平台联合建设、先进科研资源互通互享、特色课程共享;共申联攻,联合申报项目(课题)、报奖等,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共建共设,共建菁英班,共设大学生科研实践、大学生暑期学校、大学生夏令营、中科院大学生奖金等项目;协同联办,联合组织年度科教融合研讨会、联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及科技论坛。
聚焦重大需求,科教融合喜结硕果。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学院自成立以来,精心规划、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方优势,扩大了科教协同育人的开放度、推进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度、提升了成果转化的集成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科教融合学院从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聘任研究生校外导师余人,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人;二是与中科院部分院所紧密整合双方优势研究方向,推动联合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各类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和实施。年以来,共同承担和获批“流程工业及反应过程在线分析检测仪器开发与应用”、“煤/油页岩内构件移动床热解炼油反应器工业放大基础”等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获批教育部“资源化工材料与高端装备重点实验室”;通过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合作,成立了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技术委员会;同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合作研究,近年共同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包括高影响因子杂志AppliedEnergy、Chem.Eng.Journal等;获得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三是依托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资源和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对接区域产业的优势和合作基础,瞄准特色产业的壮大和提质发展,强化协同科技成果对地方的转移转化,实现对地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深度合作,完成了辽宁海城40万吨菱镁矿闪速轻烧工程的土建工作,即将开车试运行。(通讯员:沈阳化工大学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