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当今世界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桥将于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
“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誉为是我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的里程碑之作。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自年前期筹备工作开始至今,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为主线,多家科研单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围绕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共开展科研专题研究余项,终于托举起这座世界级工程。
而参与指挥建设了杭州湾大桥等工程的老桥梁专家谭国顺曾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一项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的成就当中,港珠澳大桥全部采用“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更让人惊叹: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包括上千吨重的桥墩、桥身和多米高的桥塔,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
“港珠澳大桥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理念。”《人民日报》今年1月报道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表示,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多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采用了这种全新的大桥建设模式,“海上组装可以降低海上恶劣气象条件对施工的干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岸上预制则让大型成套设备、先进生产工艺有了用武之地。”
而装配化的高端建设理念背后,则是基于“水中大熊猫”中华白海豚保护等环保因素的考虑。事实上,保护中华白海豚也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这一世纪工程背后的众多温情故事之一。
“水中大熊猫”倒逼大桥设计方案优化
今年8月,港珠澳大桥通车之桥,央视科教频道(CCTV-10)《人物》栏目的节目“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就讲述了港珠澳大桥与中华白海豚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在孟凡超带领设计团队日夜奋战之时,一个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环保问题被提了出来。环保专家提出,港珠澳大桥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正好经过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专家们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在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的报告中,建议大桥要么绕行,要么不要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方关于环保的议论此起彼伏。孟凡超及其团队陷入了极其矛盾的内心挣扎之中。
节目介绍说,要避开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大桥的走位要么北移,要么南移,不管是南移还是北移,在运营里程、建设规模上都将大大增加,增加的成本也将是个天文数字。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绕行的话,“粤港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环保是一道高压线,也是一个必须坚守的规矩。节目介绍说,孟凡超带领团队仔细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不断思考如何尽可能减少工程对白海豚的干扰和影响。为此,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建设理念,其宗旨就是提高大桥建设的工业化水平:所有大型构件,全部在工厂完成,再运抵海上安装,最大限度减少海上作业的人员、时间和装备数量,从而把对白海豚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也避免了白海豚“搬家”。
节目介绍说,“四化”理念的提出,还不仅仅是保护中华白海豚,它更是彰显了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智慧,这也是世界桥梁界首次公开亮相的高端建设理念。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措施是成功的。
“经过有关部门的统计和分析,建设期间,白海豚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孟凡超解释说,港珠澳大桥建成以后把港澳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部分转换成桥上交通。经过调查,对白海豚栖息带来影响的,主要是海上船舶的影响,尤其是高速客船的影响很大。所以说,港珠澳大桥建成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保护白海豚的生存栖息环境保护更加有利。
“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
“因为跨越粤港澳三地,地处伶仃洋环境敏感海域,以及有中华白海豚的栖息,港珠澳大桥堪称中国有史以来环保要求最高的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说,但同时这种严格的环保要求,也有力倒逼促进了大桥设计方案的优化,最终让超级工程实现了工艺和环保的完美结合。
后来的数据显示,港珠澳大桥建设以来,中华白海豚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施工之初,最让人揪心的白海豚仅有头;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数量增加了。
年5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击海豚共群、头次,数据库新增识别在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73头。
年6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击中华白海豚群次,共头次。公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在数据库新增头,累计已识别海豚头。
中华白海豚取得有效保护的背后,是项目相关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
据《珠海特区报》年7月报道,余烈介绍说,几年以来,大桥管理局会同保护区管理局持续组织参建单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白海豚保护知识上岗教育培训和考核,“年1月至今,成功举办中华白海豚保护知识培训29次,共人次参加。”
而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因为白海豚观察员的观察发现,施工船舶为白海豚“让道”的例子不胜枚举。
年有一次,东人工岛正在做砂桩施工,观察员突然发现岛旁几百米出现了两头中华白海豚,根据“米以内停工观察,米以外施工减速”的原则,迅速通知砂桩作业停工,最后,两头调皮的中华白海豚在该海域一“玩”就是四个多小时,工人们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个多小时。
余烈向《珠海特区报》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自建设以来,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态补偿费用万元,用于施工中相关的监测费用万元,环保顾问费用万元,渔业资源生态损失补偿约1.88亿元,有关环保课题研究约0万元,其他约万元,上述共计约3.4亿元。”
或许,人们会问: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付出这么多资金、这么大成本、这么多劳动,值得吗?
对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副总经理黄维民说:“作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
如今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三座“海豚塔”轻盈出水,栩栩如生,不仅是对建设者们当初许下的“白海豚不搬家”承诺的最好纪念,也是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