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圳论

文丨袁易明杜亭亭

提要:相比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并未拘泥于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更多地着墨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进行了依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稳步迈向创新型、高收入经济体的全面长远考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全面点燃创新赶超战略引擎,才能够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当前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周密部署,把科技创新提升到统领全局的战略支撑地位的高度。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构建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全方位指导体系。相比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并未拘泥于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更多地着墨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进行了依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稳步迈向创新型、高收入经济体的全面长远考虑。

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了国家战略意图和政府工作重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一、将创新提至国家发展核心战略地位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中,“战略支撑”的提法第一次出现,科技兴国的战略部署更加明确。事实上在“十三五”期间,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被提升至重要位置,“十四五”规划中,“创新”被摆在各项规划任务之首位进行了专章部署,相较于以往,重要程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义上来看,将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至新的高度,不单是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考虑,更是基于对未来十五年长期发展的前瞻性战略布局。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企业是参与全球大分工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要依靠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一国科技要实现“自立自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拥有相对安全的本土化、现代化产业链,这不仅需要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水平转型升级,还需要通过关键环节国产替代化保证本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上下游控制力。因此,不同于“十三五”规划,此次“十四五”规划不再明确强调“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业新业态”,而是基于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更具全局性的战略目标,着眼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战略布局。

从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大背景看,这一战略布局的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追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强调效率增速,对先进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具备较强的刚性,导致了一定程度上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从年中兴事件开始,美国几次加码,依靠其关键领域的科技霸权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限制、打压,已经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此次“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提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明确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是在外部形势恶化、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大变局下应对潜在动荡与危机的极其及时、精准的战略调整。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内生驱动力。回顾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无一不贯穿“科技立国”的主线。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预见,此次“十四五”规划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有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由量大到质强的阶梯式飞跃。

二、“四个面向”规定科技发展战略方向

基于“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总体战略部署,“十四五”规划进一步从战术层面提出了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重点方向,即“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十四五”规划政策中,更加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尤为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强调要推动战略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这一方向面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考验,为科技创新下一步的政策布局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和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具前瞻性。过去十年,我国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科技投入水平迅猛提升,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因此,从创新效率看,我国距世界前沿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创新绩效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在外部形势良好的情况下,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设计对于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宏观层面研发资源配置结构失衡。重点领域、前沿领域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占据制高点,必然导致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大分工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面临被牢牢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的困境。因此,从“十四五”规划导向来看,预计未来5-10年硬科技将成为政策重点扶持产业。在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上,深圳市由于金融体系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在进行研发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可依托其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及全社会资源向关键技术领域配置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未来深圳将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在以芯片、5G应用、无人驾驶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突破上承载艰巨的使命。

(二)面向经济主战场

相比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目标中,创新能力成为内嵌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变量。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即推动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更高的层次上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需要在加强科技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引导研发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研发活动的实际经济效益,促进研发投入真正转化成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就曾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表明,只有将科技真正融入经济发展,才能切实转变过度依赖要素数量驱动经济增长的粗放的“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经济增长模式。将创新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中国市场的潜力不可小觑。中国科技产品使用的个人和企业群体较大,为技术和产品迭代提供强大的支撑。中国的行业配置齐全、工业种类较多、应用场景丰富,这些都是前沿科技研发和持续发展迭代的基础。因此,未来政策着力点在于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开发市场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效配置研发资源,切实提高企业中长期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打赢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战将大有希望。

(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科技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方向,明确了科技创新对于我国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稳定发展的全局性意义。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风险明显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关键领域缺乏科技自控力。从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可以很清晰看出,我国关键技术与国际竞品存在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对先进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具备较强的刚性,这种被动地位在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势必带来一系列重大风险。因此,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产业链安全可控、改变上游资源和技术的对外依赖的局面是当前我国科技攻关面临的迫切任务。“十四五”规划中,芯片、5G等通信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行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成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攻关领域。随着以半导体为代表的关键领域国产替代进程的稳步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有望搭乘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的快车,引领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

(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科技创新“面向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方向,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中,突出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国的疫情防控存在一定漏洞,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是我国科技攻关的薄弱环节。因此,未来产业政策需要将以新冠疫苗、创新药产业链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科技攻关作为重要导向,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幸福,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三、政策着力于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体制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围绕这一导向,未来政策着力点将聚焦以下两个层面:

(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当前,我国科研人才队伍蕴藏巨大创新潜能有待激发,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全社会各类研发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出来。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为我国自主研发事业输送足够的人力资本,成为制约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未来需加快教育制度改革,促进教育环节与自主创新环节的有效衔接,将人才培养上升到与中长期创新赶超战略相配套的突出战略性地位。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要注重发挥大都市、经济特区的突出优势,加强外部人才引进、交流,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经过40多年的飞速发展,深圳已经发展成一座极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开阔的发展平台和城市包容性具有巨大的人才“向心力”。深圳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行先试,通过灵活制度设计,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同时不断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广泛汇聚高精尖人才,为我国科技攻关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二)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扩大内需,科技也是源头活水。坚持以创新为驱动,需要加快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不仅要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还需要从与民生日常关系更为密切的消费层面着手,以科技创新驱动品质升级,开发出更多符合群众期待与需求的新特产品,不断满足大众提升消费愿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同时,如何将科技创新转变为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做好科技研发环节和经济的高效衔接。基于此,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必须有明确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与企业密切联系,提高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各个领域涌现出为数众多的研发机构,然而其中存在相当比例的研发机构的研发向市场效益转化率低下,进而导致机构运转举步维艰。因此,下一步的政策着力点需要放在符合市场需求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的设计上。

(三)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科技创新是向未知进军,蕴含巨大风险,因此不能仅靠单打独斗。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正在迈入发展的“深水区”甚至“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熟道路供“走捷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而需要从系统思维的高度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在对各个部分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才有力量集中发挥整体的最大化作用。基础研发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需要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的科研激励措施等。因此,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的全方位支撑体系是制度设计的重点,这尤其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科技创新的超前谋划和统筹。(袁易明: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杜亭亭: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