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文/倪闽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市民的学习力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关键表征,更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软实力。近二十年来,上海秉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理念,持续构建具有上海特色、开放融合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授予上海“学习型城市奖”之际给予的评语所言,上海在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让每个市民都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为解决当地和全球性挑战作出了贡献。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海将进一步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特色更为鲜明、更加普惠多元的终身学习环境,持续提升终身学习品质;通过强化立法、增加供给等方式,实现终身学习服务与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为各类群体在这座城市获得成功、成才和发展的机会创造良好条件,建成各类人才向往的学习之城。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职后继续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上海将不断完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职业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相互协同的职工继续教育多元供给机制,主动对接上海产业布局,满足重点、新兴行业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做大做强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品牌,为有职业转换和创业需求的人群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上海还将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广具有上海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各类创新型、创业型学习团队及其领军人物。畅通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路径。上海将不断推进和完善个人学习账户制度,确立各类学历教育学习成果、技能等级证书、成人非学历社会培训项目等学习成果的录入标准和存储流程,不断拓展个人学习账户在个人求职和职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完善不同教育和学习成果的互认衔接机制,搭建衔接融通的职工终身学习“立交桥”。夯实人力资源开发的社区基础。上海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社区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掌握就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提供更多学习资源;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更多郊区居民提供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在沪外籍人士提供丰富的社区融入学习机会和环境,增进国际化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沟通和社区认同。拓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到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已达36.3%。面对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上海将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支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以数字化、特色化发展为目标,上海将实施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加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更好服务退休人员再就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再发展需求,打造“老有所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不断促进上海老年教育内涵提升。创新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海将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协同发展,探索区域学习成果的互认机制,推动区域人才流动和协同发展,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上海还将在“五个新城”培育一批职工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建立一批产教融合的职工培训项目,推动新城人才引进之后的本地化,实现继续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当前,上海已率先建立了以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组织、重点行业从业者和广大市民为对象的多层次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制度,致力于更加动态、科学地衡量终身学习服务体制机制和资源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推动上海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