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师节胡卫建从青年到两鬓斑白,他的一生离

封面新闻记者宁芝部分内容综合网络图据受访者

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的办公室,胡卫建正筹划着将急诊急救知识推向基层工作人员。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面目慈祥、两鬓斑白的人,是四川急救事业的领军人物、奠基者,可以说,他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四川急诊急救事业的发展史。

在胡卫建的一生中,他把30岁后的岁月都献给了四川急诊急救事业。如今,回顾过去,他感慨道,“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坚定地选择做急诊人。”

初创

完成从外科到急诊的转变

年,胡卫建刚刚30岁出头。这一年,医院急救中心正式对外开业,这是全国范围内具备完整急诊专业体系的急救中心之一。

胡卫建出任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兼急诊外科主任,回忆初创急救中心时的情况,他最大的感受是挑战,“为完成外科医生向急诊医生的转变,几乎每天都熬在了急诊值班室里。”第一年,他带着5个住院医师完成了多台急诊手术。

急诊工作仅限于院内吗?很快,胡卫建遇到了一个事,改变了他对急诊的认知。年阿坝州松潘县发生特大车祸,胡卫建与其他3位同事医院参与抢救。在前往事发地点的路上,他开始意识到,急诊急救体系不仅只在院内,院前急救、医学救援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年,四川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委会成立,四川急救体系开始走上专业学科的道路。“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较晚成立急诊专委会的地区之一。”现在回想起来,胡卫建仍觉得不可思议,四川的急诊急救专业,带着点“少年晚成”的色彩。

发展

建立规范的急诊医学体系

年,胡卫建调至医院医院科教处担任副处长,两年后,又调至医务处任处长。但在此期间,胡卫建心里一直放不下急诊急救工作。

年非典,胡卫建熬了两个通宵,向院长提交了“医院应对‘非典’应急预备方案”和“发热门诊流程布局实施方案”,之后,这份预案不仅在全院开始实施推行,还成为应对“非典”的培训教材,在全省进行推广。

年8月,胡卫建再次回到医院急救中心出任主任,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目标:要建立规范发展的急诊医学体系。

“当时国家提出的急诊理念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危重症’,这是最基础的三方面,我们虽有专业学科病房,但是没有EICU,已经不适应大潮流的发展了。”胡卫建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征求多方意见,最终在年撰写完成了医院急救中心的发展规划方案。

他率先提出“急诊一体化建设”,不仅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危重症急救,还将专业学科救治纳入体系中,构成“急救四环理论”。现今再看,医院急救中心的布局建设、发展模式与胡卫建十几年前提出来的规划一脉相承。

跨越

让救援走向专业、科学

年3月,具备“急救一体化”救治体系的医院急救中心正式投入运转,不久,就遇到了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

那次灾害现场救援中,胡卫建颇为感慨:“救援经验、转运方式、应急抢救……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但大震巨灾面前的救治工作,从来不是某一家医疗机构、某一个区域的事件能完成的。”

在此背景下,胡卫建主导开展了“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指挥体系,建立医学救援专业队伍等。他说:“所谓的‘专业’,就是专业的队伍做专业的事。水上救援、高原救援、矿难救援,地震救援,火灾救援等,这些灾害类型的特殊性意味着必须要建设一支专业的队伍。”

年,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正式成立,医院作为依托单位,胡卫建出任队长,同时担任医院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设置上包括指挥信息系统、院前急救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医技保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等五大功能模块。装备、人员、后勤,救援队的建设逐渐规范。

年芦山地震中,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是第一个抵达现场的国家救援队,展现了我国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的成效。但是,大量救援队伍的涌入,让灾区负荷达到极限。胡卫建认为,救援不应该这样,紧急医学救援应该从“专业救援”走向“科学救援”。

在胡卫建等急诊人的推动下,年,医院急救中心获“国家急诊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着重建设与发展急危重症专科和医学救援专业学科,并建立急诊与灾难救援研究所,打造急诊急救的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向科学发展。“我们救援的内容也许不同,我们的学科不同,但我们的目标与观念一定是一致的。”胡卫建说。

人物简介/

胡卫建,曾任四川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四、六届)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第一、二届)会长、四川省急救中心主任。

从一线退休之后,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会长、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办公室首席专家,继续在急救医学领域发光发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