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连接着创新;教育,滋养着学生。科技与教育犹如两台引擎,为学校发展提供着持久澎湃的动力。如今,科教融合是中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普遍共识,成为中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贵阳市第十四中学以“素质育人、科研兴教”为路径,有效整合各种科技教育力量和资源,强化科创逐梦、创新教学形式、开设校本课程,做精做优学校科技特色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创精神,提高学生科创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强师资促进科技教育发展
在贵阳市第十四中学机器人研究室内,同学们用套装积木搭建简易小车、机械手臂、人形机器人等作品,组装完成后,通过编写程序让机器人实现跳舞、扔垃圾、颜色识别等简单动作。组装、编程、改进、优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场景,而且能够近距离感受把理论付诸实践的科技魅力。“有的学生在设计机器人时,巧妙融入了贵州苗族传统服饰,这样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该校科技教育负责人张家鑫认为,科技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有自信、有收获,科技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更具创造性思维。
贵阳十四中早在年就开展了科技教育工作。作为“科技教育”传统校,该校结合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积极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科技选修课程及社团课程,创设“机器人研究室”“创客空间”的校园特色文化和浓郁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探究科学的快乐,提高科学知识素养。
所有学科都应该讲究科学。为此,该校选拔15名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组建了“科技辅导员”小组。其中,从教三十余年的张家鑫,是贵州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理事、贵阳市青辅协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创客教育人工智能实践,机器人活动教学,多次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担任项目裁判,历任贵州省贵阳市机器人竞赛总裁判长。他所负责的科教工作室主要研究综合实践课和开展科技活动。
年至今,张家鑫带领该校业务骨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了机器人竞赛、青少年创新大赛、社团实验教学等活动,获得各级各类比赛荣誉百余项,丰富的活动和突出的成果为十四中“科技特色学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该校被中国科协评为年全国人工智能特色学校,中央电教馆遴选为全国人工智能(科大讯飞)项目学校,贵阳市教育局遴选为人工智能(优必选)项目学校。
强实践回归科技教育初心
“数学、物理、生物等这些学科普遍缺少实践,学习的理论学生会用吗?懂得很多理论的学生有实际操作过吗?”张家鑫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物理这类理论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实践中把理论“具象化”尤为重要。通过科教社团的实践,能改变学科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把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让学生不仅“学到”更能“用到”。
学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探索、发明创造才是科技教育最终期望。科技教育本质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项目式的方式去学习,也就是“做中学”。学生感兴趣的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好玩的玩具。把学习的驱动力从记忆、理解替换成想做出某个项目(或者玩具),这更符合学生的心理。
科技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十四中科技社团实验室中,整齐摆放的器材零件给人眼前一亮,“在社团里,我交给学生的第一个知识就是学会收拾零件。”张家鑫笑着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科技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习惯可以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科技是所有学科“万能搭配”。
该校还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在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精心编写科技校本教材,定期开展多彩科技活动,同时通过各类科技比赛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及教师培养制度,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水平。
在贵阳市南明区科技辅导员工作室的引领下,贵阳市第十四中学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如今,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该校的办学特色,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市处于前列,这所科技教育窗口学校,已经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雯潘国虎
编辑吴悦月
二审高纬时
三审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