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李文芳通讯员方序鲁青
曾负责重症监护室设备管理工作多年的张华青有个困惑:临床使用的呼吸机参数无法长期存储,既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又增添医护人员劳动。于是,他牵头开发了一套智能呼吸机监测系统,通过无线连接所有呼吸机,采集患者呼吸波形和参数,实现了呼吸机患者信息的智能化分析。
临床中发现“痛点”,而后创新攻关解决难题,最终将创新成果运用于临床。这样的创新现象,在浙江大医院,正在从个体走向群体。党的十九大报道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浙医二院通过建立创新俱乐部,定期分享创新资讯、提供交流平台、搭建创新平台、提供创新服务,为医护人员科研创新提供“阳光雨露”。
近日,在浙医二院创新俱乐部举办的第二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上,张华青领衔的“呼吸机中央监护系统的研发”项目获得一等奖,该项目已在浙二临床使用,大幅提高了呼吸机使用的科学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患者费用。国家杰青、该院副院长吴志英说,这次参赛项目贴近临床需求,产品研发前景广阔,技术和产品一旦成熟,能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和就医体验。
浙二呼吸内科博士夏旸,他遇到过大量备受肺癌、慢阻肺折磨的病人。两类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瘘,即“破口”。肺癌患者多发气管食管瘘,食物会顺着破口掉入气管,导致反复感染;慢阻肺病人则表现为肺“漏气”,肺部气体漏到密封的胸腔内造成“气胸”。
“在临床中,发现“破口”是治疗的关键。”夏旸说,目前临床应用的Chartis系统是发现瘘口的方法,由外国人设计,但价格昂贵,且治疗过程中气管产生的分泌物会造成设备堵塞。于是,他构建了通过呼吸内镜测量肺内各部位呼气末CO2的全新装置,以探测肺内CO2的变化来定位瘘口的位置。该装置操作性强,且诊断花费降低80%,目前正在进行临床验证。
在浙医二院的创新舞台上,年轻的医生们正竞相追逐着自己的科研理想。夏旸医生牵头的“肺内CO2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荣获第二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二等奖。在这场大赛中,有多个项目脱颖而出,如3D打印生物活性人工骨,每个项目都源于医生的临床实践。获得一、二、三等奖的6个项目当中,科研主力的平均年轻在30岁左右,有些是刚毕业的浙江大学博士生。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医二院科教部主任胡新央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促进医生科研创新,医院不仅整合了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机械工程、高分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源,集中了浙江省三维打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还邀请风投公司负责人、企业家们为年轻医生们的项目市场化进行点拨,全方位、全流程呵护医生的“奇思妙想”,推动医生的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
记者了解到,在首届创新大赛获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由韩树高主治医师牵头的“实时导航适形消融系统”,针对射频消融操作难度大及不能精准消融的难点正在继续进行攻关,目前该项目正在和某国际知名射频消融厂商共同研发当中。“虽然这项设备离临床广泛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医院及创新俱乐部平台支持下,我们的成果一定会转化为产品,早日服务患者。”韩树高说。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较底,阻碍了中国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促进全省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去年年底,浙江省成立首批3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中,由浙医二院牵头成立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过集聚优势资源,促进临床成果转化,带动心脑血管重大疾病领域诊治水平的提升。
全国著名心血管专家、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说,医院发展的根本生产力。只有坚持创新,医院才能可持续发展,拼规模、拼扩张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医院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创新俱乐部,搭建创新链条上各个基础,目前已形成以重大疾病领域科研为根基,多个临床学科科研齐发展的浓厚创新氛围。“真正实现医学技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